冠县旅游

家乡区县: 山东省冠县

冠县旅游资源丰富。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孔子的弟子冉子曾长期在此游学,并葬在这里,建有冉子庙。这里曾是辽宋战争的主战场,辽国屯兵的肖城历经千年,至今保存较好。元代大诗人元好问曾在此长期生活,留下许多美好诗篇。千古奇丐武训,行乞办学,矢志不移,建有武训祠和义学第一处。清代起义军领袖宋景诗,在这里揭竿而起,反清抗虐。此外还有晓春亭、清真寺、白佛头寺、寒露寺等文化遗存。二是自然生态资源。冠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省生态建设试点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7%;鸭梨生产面积达3万亩,被誉为“鸭梨之乡”,有马颊河度假村、万亩梨园、新优果品生产基地(田马园),以及百里黄河故道林海、全国毛白杨研究基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三是红色旅游资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冠县涌现出了赵健民、徐运北等一大批革命家,被誉为“鲁西小延安”、“干部母县”,留下了鲁西北地委旧址、六十二烈士墓、血水井以及刘邓大军南下时的冀鲁豫边区高干会议旧址秤钩弯等文化资源。

马颊河度假村
马颊河度假村简介:马颊河度假村位于马颊河东岸,济邯铁路及329省道北侧,东至东昌府、西至冠县城、南至莘县、北至临清均20公里。 度假村里丛林环抱,绿草如茵,松杨叠翠,浓荫蔽日,流水回环,小桥曲折。 碧水清波,让钓客怡然自乐。 欧式木屋,供情侣一度温馨。以“游森林牧场,洗天然泉水,住木屋别墅,吃绿色食品”为宗旨的生态旅游项目,使游人可以逃离滚滚红尘,避开城市喧嚣,到此来尽情享受自然。
古墓葬:位于东阿县鱼山西麓,坐东朝西。建于魏太和七年(233)。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1700余年来,古墓沧桑

古墓葬
,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铭》载:北齐皇建年间,曹植的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帝恩准,在鱼山“复兴灵庙”、“雕镂真容”。又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载:“元时以王为东阿城隍,后令宫钦改正其讹,别祠王于邑城。其后城迁祠废。明隆庆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设庙貌”。因经年久远,古建筑均已湮没不彰,目前只剩几幢古碑。古碑中隋开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为珍贵。该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顶呈半圆形,石料较粗,为灰白色岩石质,有额无题字,但龛中,粗镂造像,因年代久远,造像面容已毁,只剩残迹。额背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脱落57字,现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另外还有2方石刻也较为珍贵。其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墓前现还存有清代题诗碑和民国时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1951年6月,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墓室砖结构,墓壁采用三横一竖砌法。墓壁及顶部均抹一层厚约0.5厘米的石灰面。平面呈“中”字形,由外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组成。甬通与前室、前室与后室之间各有1道门。墓全长11.40米,前室最宽为4.35米。甬道长2.20米,宽1.47米,高2.24米,券顶、甬道口用砖平砌封堵。外门道深1.45米,宽0.20米,高1.41米,作为顺砖墙缝横砌封门墙之用。前室呈方形,边长4.35米,高4.80米,大跨度拱券顶。后门道深1.20米,宽1.65米,高1.96米,位于前室后壁偏北部,券顶,两壁中部偏西处砌有宽0.20米、高1.67米的凹槽,亦砌入顺砖错缝横砌的封门墙。后室长2.20米,宽1.78米,高3.31米,券顶坍塌,无后壁。棺木放置于前室中部,已腐朽,从廊迹上观察,应为单棺。棺内铺垫3层,下层为厚约3厘米的木炭灰。中层为豆粒大的朱砂,上层为剪成日、月、星形的云母片。尸体安置在云母片上,已腐朽,仅存部分骨骼。随葬器物共有陶、铜、石器等132件,除玛瑙坠珠和3件玉璜放置于道封门墙内侧外,余均放置于棺木两侧。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该墓室前门道高约3米处的墓壁发现一刻铭砖。该砖为墓砖,3面刻有铭文,曰:“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太和”为魏明帝曹睿的年号,“陈王”为曹植生前最后封爵。墓葬发掘后,甬道、外门道和主墓室由于长期暴露,1978年9月28日,4.35米见方的主墓室及2.2米长的墓道自然坍塌。为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1981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修建了墓基围墙,翻修了隋碑楼。1986年,国家又拨专款对曹植墓进行维修,使濒于毁弃的曹植墓,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1993年,东阿县人民政府对曹植墓周围环境进行了拆迁改造,建起了1.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修建了陵门,改修了隋碑楼,增建了曹植纪念馆等。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西北地委旧址
鲁西北地委旧址:位于冠县城镇红旗南路X号。共分3个展区10个展厅。第一展区,主要展示冠县早期党的活动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第二展区,主要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第三展区,展示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创新、发展的革命历史。通过这个展览馆,我们可以回眸党的组织在冠县产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重温这部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革命史诗,感受当年那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场景,摄取那激昂向上、催人奋进的感召力量。

冠县,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遗存。这里自古崇文尚武,悲歌壮士俱多,近代更是出将入相,不乏叱咤风云之举。特别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至今已走过了80 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块血火交织的大地 上,刀光剑影、腥风血雨谱写了民主革命时期的不朽壮歌;在这片广阔而贫瘠的黄土故道,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主旋律凝铸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前进的灿烂和辉煌。

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冠县党史陈列馆曾是中共鲁西特委、鲁西北地委、冀鲁豫七地委、冀南一地委所在地。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中,它像鲁西北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几届党的地区委员会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百里故道:冠县是全国最大的毛白杨繁育基地,五大林场绵延分布着12万亩伟岸的白杨林。沟渠路旁,白杨耸立,总长度达l万公里。可以毫无夸张地说:白杨林,给冠县以和风、细雨、更充足的氧气和更碧蓝的天空,白场林,是冠县的骄傲,是一道壮观的风景。

百里黄河故道,便是苍茫葱郁的白杨林海。这里,草干沙软,林密风柔,空气清新,沁人肺腑。林海四季风光好,淡妆浓抹总相宜。
62烈士墓:故道林带中段西侧,田庄村头,有一座高大的圆形水泥墓,墓中安葬着六十二位抗日烈士的遗骨,这便是著名的“六十二烈士墓”。烈士墓常年有绿树芳草环护,故道林涛相伴。墓前高耸的青灰色碑亭上已苔痕斑斑,如泣如诉的碑文,记录着一段悲壮惨烈的往事。

1940年春节前后,当时驻邯郸、临清、冠县、馆陶、邱县、曲周、威县的侵华日军及伪军共5000多人,对我鲁西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我抗日先遣纵队一团三营十连在营教导员孙树声、连长王德林的率领下,转战数日,伤亡过半,终未能突出重围,最后退到卫河西赵官寨一座土楼上,坚守抗敌。日军久攻不下,纵火焚楼。英雄们宁死不屈,纷纷高呼口号,跳入火中,壮烈殉国。

事后,当地百姓收敛烈士遗骨62具,合葬于此。半个世纪以来,每年清明时节,杨柳吐絮,梨花盛开,四乡百姓纷纷来此,祭奠英灵。

元好问
清真古寺:位于冠县旧城西街路南,是全县诸清真寺中较早、较大的一座。该寺始建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今已近600年,中间几经重修,方成现状。全寺占地14亩,建有大殿30间,讲堂、对厅、水房等28间。大殿宏伟壮观,古朴肃穆,整体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兼有楹联匾额,砖雕石刻点缀其间,更显出这座伊斯兰信徒礼拜之所的庄严、肃静、神秘与古老。

元好问纪念馆: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山西忻州人。元好问是金元时期中国北方首屈一指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其诗词创作成就,可与同时代的南宋陆游相当。1234年,蒙古兵攻克汴京,金亡。时任金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郎的元好问一家l0口(包括其好友之子,后来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被俘监押在聊城,被冠氏县令赵天锡救出,并为其在冠县安了家。

赵天锡,冠氏保义里人(今无考)。在金、宋、蒙混战之际,他和被百姓视为“女王”、“指麾千军如臂使指”的姐姐起兵保境安民,后归顺元朝,任左副元帅、大名府路兵马都总管,行军千户兼冠氏令。他虽为武将,但十分爱惜人才,热心救助人才。元好问在他的救助下,在冠氏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危难的4年,他在冠氏所作的百余首诗词,大多是他作品中最优秀的篇章。

纪念馆展有元好问画像、生平介绍、在冠县活动情况以及他和赵天锡的交往始末,还展有名家书写的元好问在冠所创作的诗词文章等。

Hsdsa(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