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乡位于县境北部偏西,东邻店子乡,西界东古城镇,北接北陶镇,东北与清水镇相连。乡人民政府驻地万善,距县城10.9公里。全境南北长7.13公里,东西宽9.30公里,总面积50.06平方公里。2005年,辖32个行政村,7739户,总人口29786人。 万善乡域明清时期南部除前后田平属崇文乡外,其余均属清渊乡;北部除万善乡前街为邱县飞地外,其余均为馆陶县地。1937年前,万善乡域南部属冠县第七区,万善前街仍属邱县飞地,其余为馆陶第一、七区。建国初,西12村分属馆陶县第一、七区,其余为冠县第七区。1958年,分属馆陶县北馆陶区、冠县城关区。1965年,馆陶县漳卫河东岸的北馆陶区划入冠县后,分属北馆陶区、城关区。1971年,撤区并社,由万善、王段2个小公社,合并成立万善公社。1984年改为万善乡。
据传,春秋时期冉子雍追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今冠县地病亡。冉子,名雍,字仲弓。春秋鲁国人。孔子曾称许他的德行,并谓“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思是冉雍可以担任面南背北的诸侯王。孔子著名弟子子贡评价冉雍说:“在贫如客,使用权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怨深、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意思是冉雍生活再贫困,也像做客一样,彬彬有礼,举止得当;支派下属,像对待借来帮助自己的人一样;出了问题不迁怒于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这就是冉雍的品行。冉雍是个谦恭有礼、温和宽厚的仁人君子。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最有名的被后人誉称为“十二哲”、“七十二贤”。冉雍是“十二哲”之中著名的一位。他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辑录撰定人之一。《论语正义?郑玄论语序逸文》载:“昔仲尼即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又云:“要之《论语》之作,不出一人,故语多重见,而编辑成书,则由仲弓、子由、子夏首为商定,故传《论语》者。”又曰:“此‘论语’二字,必为仲弓等所题。”由此推之,冉雍是《论语》的主要编辑人之一。在各地文庙的“大成殿”中,他的牌位在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和闵子骞之列。
《冠县志?地名篇》中关于冉子对冠县村名的影响有如下记载:
马寨,因传春秋时期冉子周游列国在此停马打餐而得名,初名马站,后谐音为马寨。
前马固,因传春秋时期冉雍周游列国至此病重,全身“麻木”,故得名麻木村,后谐音马固,现拓建为前、后马固。
前田平,相传因冉子周游列国至此“染病”得名,后沿称田平,现拓建为前、后田平。
高王段,传因冉子周游列国在此病亡断气,故名“亡断”,后沿化为王段,又因村中高姓居多,遂名为高王段,现拓建成为高、王、马、崔、南等六个王段。
孝子哭,传因冉子病逝后,服孝者皆哭,故名孝子哭。
另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冉雍到冠氏地讲学,病卒并葬于传教之所。
冉子仲弓祠位于冠县城北10公里高王段村。仲弓祠是鲁西北平原上规模较大而又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它虽不像曲阜孔庙那样规模宏大,名闻中外,但却像孔庙一样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吸引了历代地方官员和无数百姓祭祀朝拜。
据明、清时期《冠县志》记载,宋元时期始立仲弓祠记念冉雍。明天顺、正德年间及清光绪三十一年(1692年)几次重修,整体建筑占地面积10余亩。由冉子祠堂、冉子墓和东跨院三部分组成。祠堂和冉子墓成中轴线南北排列,南部是祠堂,北部是墓地,东西面两道南北红墙把祠堂和墓地圈成一个整体,西墙外面,是一面积达十亩的南北长方形池塘,和西池塘为一长堤路相隔。祠堂南门是一座朱漆广亮大门,正对大门的是长达三丈,高达丈余的影壁,影壁两端对称生长着两株合抱粗细的包袂古树(当地土名),已不知何年所植。影壁向里正对祠堂的神道两旁,历代碑碣行列,碑文、刻字由于朝代不同而风格各有千秋,行、草、楷、隶、篆皆备,字体遒劲潇洒,极有艺术价值。面对影壁,是座北朝南的冉子祠堂,祠堂共三间,翅角飞檐,灰瓦红墙,雅致壮观。堂内空间空阔,正中供冉子神像。此神像妙手巧绘,栩栩如生,远看如生人神肖,恍若冉子再生。神像再现了冉子生前讲学时哲人的精神情态,表现了冉子温良淳厚的性格,使人望之肃然起敬,求聆教诲之意顿生。这尊神像据说和孔庙大成殿里的冉子像非常相象。看来历来修缮冉子庙的大师们也是参照了曲阜孔庙的冉子像绘制的。院落内有古柏十余株,枝叶繁茂,将祠堂笼罩于深绿的浓荫之中,增加了庙堂的肃穆庄严的气氛。
由祠堂往北,隔一堵东西后围墙,即是冉子陵墓,陵墓高丈余,由于年代久远,上面长满了荒草,岁岁萌发,代代相继,以伴这位儒学长者。每逢年节,地方官员和乡绅来此祭奠,极其隆重严肃,虔诚之至。每逢祭奠之际,仍要为陵墓加几锨土,以表对先贤仰慕敬重之心。墓地院内亦有古柏二、三十株,苍翠挺拔,虽年代久远,亦生机盎然。院内虽荒草没膝,但并不使人感到荒凉,相反,浓荫之下,虫鸣鸟语,更增添了一种古意盎然的幽雅之感。
由祠堂院穿过东墙的朱漆帽钉的便门,便进入了和庙院并列的东跨院。东跨院面积广阔,北面是六间上房,高脊灰瓦,亦建的精巧雅致,古香古色。正房东头南面,是三间东配房。东配房的南面,则是向东开的广亮大门。大门外当年还有碑楼数楹。东跨院是历代官员来此祭奠之时休息、冠冕的休息场所。
庙西、庙前两方池塘,长年积水,水深达丈余仍清澈见底;锦鳞穿游,家燕斜飞;碧波盈盈,顽童戏水;柳荫村姑,浣纱洗衣;此田园之乐,虽陶令之桃花园不能比也。立身塘西远眺冉庙,更有逢莱仙阁之秀,此地此时,更感我国文明之古老。
冉子祠堂与冉子墓地连成一体,森然巍峨,历尽岁月洗礼,屡经兵祸劫变,此古老建筑则俨然幸存,实属幸事。其造型之典雅,构造之精巧,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关于冉子祠为何建于冠县,历代县志均有记载。据明、清《冠县志》记载:冉子祠在城西北王段村,明训导徐节建,春秋戊日祭。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公约集资重建。清知县徐霖所作《重修薛公冉子仲弓墓祠记》记载:“予惟乙卯挑发于山东,窃喜近圣人之居。时谒孔孟两面三刀陵,且得遍历齐鲁诸仙贤墓址。岁甲子量移冠县,考兹土古迹,有冉薛公墓。”清《冠县志》载:其高广两丈许,在县北之二十里王段村,宋元以来,墓侧有祠,岁久圮废。明冠庠徐司损廉赠地,肖像立祠,太常太卿彭讳时为之记传,并附在郡志云:“夫谓冠邑有冉子墓也。”晋朝郭璞所著的有名的地理著作《水经》亦有类似记载:“而仲弓墓独在冠氏。古者葬不择地,亦不择时,正不必过为曲解也。”
由此可得知,冉子仲弓当年曾遵从恩师孔子之命,到冠县来宣讲儒家学说,死于任上,葬于城北王段村,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黄河故道在县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横贯万善乡北部,平均宽1.5公里。
历史上黄河故道沙丘林立,沙化严重,一片荒芜。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治沙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甩掉沙荒包袱。1970年代起,改造沙荒从植树造林入手,实行林粮间作,建起农牧良种场、棉花原种场、毛白杨林场,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在黄河故道区进行了粮援植树造林工程“2606”项目,遂成为全国著名的林果生产基地,使沙洲变成绿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