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渠县位于达州市西南部,与广安、南充、巴中山水相连,幅员2013平方公里,辖60余个乡(镇),人口148万。享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黄花之乡的称誉。
渠江,从渠县三汇镇起,在渠县境内自北而南,渠江属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支流众多,最大的两条是涪江和渠江。渠江发源于大巴山,又称潜水,流经巴中、达州,至渠县三汇镇始称渠江,全长720公里;涪江发源于岷山雪宝顶,流经绵阳、德阳、遂宁、广安等川中丘陵地区,全长700公里;两江均于合川与嘉陵江汇合。
地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1月份平均气温6.6℃,8月份平均气温28.1℃,年平均降雨量1068.5毫米。
渠县处于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区和川中红层丘陵区的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势是东西部高、中部低、南高低,县境内东西相距36公里,南北长55.6公里,东部与大竹县交界的牛乃尖——云雾山一线之华蓥山脊为全县最高峰脊,海拔高程800—1000米,是全县最高一级古夷平面,最高峰万里坪海拔1198.2米,渠江沿华蓥山西侧自北向南西方向蜿蜓流经全县,为县内地表水、地下水排泄之最低基面。
在地质构造上,渠县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地处川东褶皱带和川中褶皱带的过渡地带,大致以渠江为界,以东为以北东向梳状褶皱为主的川东褶皱带,以西为褶皱舒缓的川中褶皱带,境内连续出露从下三迭系飞仙关组至上侏罗系蓬莱镇组地层,河谷阶地及丘间谷地零星分布有第四季松散堆积物,地层总厚度4227—5563米。
全县地貌特性完全受构造岩性控制,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全县地貌以渠江为界,东部、西部及西北部边缘为低山、西北部为深切丘陵,中部为中切丘陵,南部为浅丘陵的地貌类型。山地占33.2%,丘陵占63.8%。平坝(主要是河流阶地)占3%。枢纽区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坡积堆积层,基岩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地层(J2S2),岩性以暗紫色泥岩为主夹灰紫色砂质泥岩。
资源:渠县资源富足,物产丰盛。现已探明矿产资源22种。特别是钾、钠、钙、据四种盐矿资源储量丰、品位高、钠盐分布750平方公里,储量1050亿吨,为四川最大的岩盐矿体;钾矿(杂卤石)分布0.33平方公里,储量925.7万吨,为全国罕见;石膏储量116亿吨;石灰石储量12亿吨,是全国三大钙矿之一;新近探明的锯盐矿(天青石、磷铝矿),储量丰富.可供工业开采.有300种生物资源、302万亩土地资源、8亿立方米水资 源、18万千瓦水能资源、80万适龄劳动力资源.有物资集散辐射川东北10余个县市的市场资源以及被誉为“中国田纳西”的渠江流域沿岸景观和龙潭、柏林水库自然风景区等旅游资源,综开发前景甚佳。
历史:2万年到1万年前,渠县土地已有人类活动。石制砍砸器、石锛、石斧、骨针、陶网坠及陶纺轮等出土遗物,为当时人类留下的生产、生活器物。1万年到4、5万年前,已有原始村落,人们聚居开发。据考证,土著人为“蛇巴”。秦汉时期,“蛇巴”以麻布缴赋,谓赋为賨。賨人由此得名。賨人由游牧渔猎逐步转为农耕,商代中晚期即以今渠县土溪乡城坝村为活动中心,经济相当发达,以能酿制名贵的“清酒”,到周代已成为奴隶制国家----- 賨国,公元前316年为秦国所灭。
秦国统一蜀、巴、賨后,于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推行郡县制,置宕渠县(隶巴郡),治地賨城(今土溪乡城坝村)。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后,仍置巴郡宕渠县。
人文:古代渠县城相传始于清代中叶,正河街、后街(今大井街)、油房街(今劳动街)各界人士组织的三个亭会,人们自筹钱物穿戴,将流行的川剧剧情扎于高亭,有竞技比美之势。彩亭将孩童着戏装,按戏文主要情节造型于平台,四人抬着伴以彩灯、彩旗、吹打乐游行大街,叫抬亭子。
渠县三汇彩亭民间艺术,全省独一无二,它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建筑于一体,汇文学、绘画、雕刻、力学于一炉,结构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绚丽,工艺精湛,颇富特色,是川东地区民间艺术瑰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