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炉包

家乡区县: 潍坊市高密市

高密炉包是以香、焦、酥、脆、菜生、肉熟著名的。据传说,高密炉包是从汉朝名将韩信手下的厨师手中传下来的。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在当时的战场上至今还有韩信沟、张鲁祠的所在。那厨师为韩信做过炉包,很得韩信赏识,这手艺被从当地招来帮厨的“偷”学到了手,一辈一辈传了下来。到清朝末年,呼家庄的王家、徐家,夏庄的张家(“公顺”)就开起了炉包铺。民国时期,呼家庄就有了几十户人家打炉包。他们推着小推车,带着篷布、炉、面、菜、柴草等[1] 四处赶集打炉包,一年四季不断。呼家庄的徐家还在高密城的神仙巷安营扎寨打炉包。呼家庄王家、徐家的传承遍及高密的二十几个村庄,远到潍坊、青岛、北京等地。解放后,高密的国营、集体饭店都把炉包作为传统名吃传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如今,在高密城,几乎所有的饭店、酒楼都把炉包作为面食招牌,还根据人们的喜好,分素馅和肉馅两种融为一炉,味道上佳。这也引起了外地人的青睐,一些大城市也有了高密炉包店。不久,高密炉包被评为“山东名吃”,树立起了品牌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密炉包也面临着不断提高质量和发扬光大的问题。尽管高密市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由市文化部门、市工商联、市卫生防疫站共同组织人员,加大民间手工艺及民间传统小吃的继承发展扶持力度,但是,这种表层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还没有触及到本质,还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外部环境还没有与内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高密炉包的发展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首先是要了解和把握市场规律,适应群众需求,提出发展方向;其次是要从饮食文化的时代需求上找准突破点,有针对性的予以支持;三是在高密炉包的包装和对外宣传上多下工夫,既要吸引顾客,又要让外界人熟悉、了解、关心、支持、食用进而推广高密炉包;四是要建立协会,形成合力,商讨研究发展,发扬光大,既要让高密炉包保持原味,不失特色,又要形成群体,继承做大;五是摒弃急功近利的小商人意识,清除“李鬼”,创立名牌,做优做强。因此,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高密炉包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争取资金,扶持发展,彰显魅力,才会既不失传,又壮大发展,源远流长

awesomething(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