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刷新了央视开年大戏的收视新高。回放整个剧情,其中涉及诸多的龙口的人物和故事,令人倍感亲切和熨帖。两年前的初夏,编剧高满堂.孙建业来到龙口,收集了部分生动翔实的素材。这些素材充分体现在《闯关东》剧中,塑造出了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
朱开山的救命义举故事源自丁氏家族发家的一种说法。相传,明初,地方发生饥荒,丁氏家族举家迁徙,在路上丁公病死,夫人黎氏携子来到黄城,在西关开了个小吃店,以卖小米粥、烧饼为生,数年后为儿子娶了媳妇。丁氏夫妇积德行善,周济穷人。一天,两名官差押着一名杀富济贫的江湖大盗,从昌邑送往登州府,路过小吃店进店吃饭。官差要了酒菜,对饮起来。丁氏夫妇怜悯盗贼,给他送上烧饼和咸菜,并说:“今个给你免费,尽管吃饱。”吃完,盗贼要去茅房。官差见茅房在后院,离得很近,院墙也挺高,就让店主领着盗贼去了。来到后院,盗贼小声对店主说:“在城西有一片小树林,柳树林边有座坟,坟与树之间埋着包东西,你取来用吧!”随后,官差押着盗贼去黄县县衙换文,东去登州府。
第二天,丁氏夫妇果然在盗贼所说的地方找到一包东西,是价值连城的珠宝。他俩一合计,决定用这些珠宝去官府打点,救出盗贼。他俩先去黄县县衙打听到盗贼姓名,又去登州府。此时,盗贼已被判死刑,准备秋后问斩。丁氏夫妇花尽了珠宝上下打点,终于救出了盗贼。盗贼十分纳闷,怎么被放出来了呢?
盗贼是潍坊人,返家途中路过黄城,又去丁氏夫妇的小吃店,得知被救的经过,连忙跪地叩谢。隔了几天,他又回到小吃店,对丁氏夫妇说:“丁掌柜,你们别开小吃店了,昌邑一带棉花很便宜,去贩运棉花吧,准能发财!”丁氏夫妇说,路上不太平。盗贼拿出自己的马鞭子,递给丁氏夫妇:“你拿着马鞭子,这一带盗贼都认得,保准没事。”丁氏夫妇变卖了家产,购置了一头毛驴,西去昌邑贩卖棉花,返回的路上,被一伙劫贼拦住。丁氏夫妇拿出马鞭子,吓得劫贼跪地求绕。劫贼一路护送他们返回黄县。从此,丁氏夫妇贩运棉花,畅通无阻,生意越做越大,就此发了家。
黄老先生的昌盛家业故事源自于山东首富丁氏家族。编剧将“丁”改为“黄”,影射的是黄县人。很久以前,在黄县民间流传着一丁、二王、三姜、四逄四大家族之说。一丁,即指世居黄城的首富丁氏家族。丁氏家族以经商致富,其鼎盛时期,商号北起东北三省,南至江浙,遍布十多个省市。相传,丁家财产折合白银五千四百余万两,相当于淸政府两年的财政收入。
闯关东必经之地龙口港。剧中文他娘领着传武传杰在龙口港乘船的镜头,龙口港虽不是在龙口拍摄的,但其昔日的景象多源自在龙口采访的素材。龙口港地处莱州湾畔,波连辽津,地扼直鲁,北有屺砪岛连陆沙坝为屏障,南有金沙滩环抱,水深腹阔,不淤不冻,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山东人多由龙口港流移东北,每年往来旅客有万余人。1914年,龙口开埠,1918年与旅顺、安东、天津、大连、上海、香港正式通航。当时,码头的客运条件极为简陋,上下船全靠舢板驳运。没有客运栈房,只搭草棚供旅客遮阴避凉。
从明末到建国初期,黄县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每年约有二、三千人,其中做生意的居多。黄县人去关东多走栾家口,漂洋过海,逐利四方。海上运输工具主要是风船,是一种顺风扬起白帆的帆船。因船家忌“帆”与“翻”谐音,所以习称为风船。
朱传杰的生意经等故事都源自于家乡龙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