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东胜——话说东胜30年巨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论什么年代,老百姓生活中都少不了“吃”,但是,不同的年代,餐桌上的食品大不一样。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东胜对市民平价供应粮食实行发放粮本和自印的居民地方粗、细粮票、食用油票的办法。40%的细粮,60%的粗粮,细粮以白面为主,少量大米,粗粮则是玉米面。奶奶告诉我,那时候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粮食是按人头发固定的地方粮票,每家每户生活都要精打细算,否则就会闹饥荒。出去买肉,大家都挑肥肉买,为的就是回家能多炒点油改善伙食。当年家乡下的姥姥告诉记者,她一家共有7口人,其中有两老人、三个孩子,因为缺少油水,平时孩子饭量很大,一顿要吃两三碗饭。那时年口粮只有200多斤,年年到了春上,每月家里就揭不开锅,作为主妇的她很是头疼。她只有用土豆、菜掺和着煮稀饭吃,他们家的粮食才勉强能撑到新粮下来。
进入80年代后,老百姓的日子逐渐好转。那时农村已经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爷爷家分到了地,一家人勤勤恳恳劳作,粮食产量提高了,保吃饱是没什么问题了,但荤菜还是比较少。平常中午炒一两个蔬菜,偶尔炒点鸡蛋让孩子解解馋。
那个年代吃什么、买什么都得凭票、凭证,肉、禽、蛋等副食品不能充足供应,老百姓也顾不上什么口感、营养,只要能吃饱就行。”奶奶说,她清晰地记得,她当年怀孕的时候,只想吃苹果,但那时候没到季节很难买得到,最后还是几经周折托人从外地带回来。吃下苹果的那一刻,她眼泪都流出来了。资料上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胜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家庭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提高,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支出迅速增长,从过去的 “吃的饱、穿的暖、有零钱花”到现在的“吃的精,穿的靓,有小车开。 妈妈说:当年我姥爷非常喜欢喝酒所以妈妈和舅舅就一起捡吕制的牙膏袋当时一个牙膏袋才一分钱是个才一毛钱那时的酒一块二一斤每当姥爷嘴馋的时候就给姥爷买一斤解解馋。有时也会给舅舅买糖吃,可见当时有多么的艰苦。
最早东胜的马路都是土路一点都不平大街上来来回回的都是马车,有几辆自行车都算是稀罕物件,和现在比全是柏油马路大街上来来回回的都是车。有几辆马车都算是稀罕物件。30年来东胜的变化是巨大的,回望时间的河流30年前已流向远方·········
虽然说大多数是材料但我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了东胜30多年来的巨变 实在是太大了由平房变楼房,由楼房变高层;由一分两分变十几二十块,又猛增到一千两千;由书信到座机,由座机到手机;又由象棋到小游戏机又变成大游戏机到最后就成了电脑。
这十几年来的巨变不是在说明 东胜再前进,在向小康社会前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