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拿钱胡吃海喝,有人拿钱置豪宅图享受,有人拿钱在赌桌上一掷千金,而吕梁革命老区方山县退休教师李继祥,用个人省吃俭用积攒的工资在自家创办“农家书屋”,免费为周邻乡亲学农科提供服务和场所,续写园丁夕阳红风采。去年捧回了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殊荣,光环背后折射出他是位乐于为乡亲们心田播撒种子的人。
笔者听说退休教师李继祥荣获全国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成为全县城乡“新闻人物”,敬慕之余,想去追寻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已在娃娃堆里滚打30多年放下教鞭的他现在却又舞文捧书呢?这家书屋是挂牌图虚名还是书香四溢村民受惠致富有方呢?带着“问号”,我们走近家住麻地会乡庄上村退休教师李继祥。
听说要采访李继祥,村支书杜谈贵感慨地说:“我们老区山沟村,以前村民们辛苦种地却没好收成。所以可不能小看这些图书,自从老李办起‘农家书屋’,它带给咱老百姓的那可是丰富的精神食粮啊!”
“老李不仅人勤快,编快板、说顺口溜也很牛,今年全乡元旦联欢晚会上,他即兴用顺口溜宣传自己办的农家书屋博得掌声、笑声、叫好声。”在场的老干部李永生连声夸奖,还饶有情趣地背诵继祥宣传书屋的那段“教书育人情未了,所以我把书屋搞;看书借书都方便,欢迎大家上门看;阅书能把脑筋换,本人不图把钱赚;书的种类真不少,内容丰富都说好……”
边走边聊,不觉一行四人走进了李继祥家的院内。老李家住的三眼砖砌窑,外面没有贴瓷板,窑内也无装饰,家具摆设陈旧。院里最显眼的要算有30多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板房。不用介绍径直迈入书屋,眼前顿觉一亮,那一排排崭新的、摆放整齐的分类别书籍、报刊杂志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再环视四周那粉刷一新的墙上挂满了秀丽端庄的名言警句及顺口溜:“金屋银屋,不如农家书屋;金山银山,不如绿色书山”、“学习科技创典范,广开富路把钱赚;转型跨越要大干,同奔小康争模范”,这种村民易懂爱听的文化氛围令人叫绝。
麻地会乡庄上村有123户人家,460多口人,地处黄土高坡,没有更好的资源,祖祖辈辈靠种粮为生,文化娱乐更是少之又少。2009年李继祥从县三中退休后,看到村里许多人“吃了饭,没事干,前村游、后村转,扑克麻将通宵战,家庭不和人心散,夫妻争吵常不断”的不和谐风气漫延,从教30多年园丁的良知促使他重操用文育人“催化剂”。
“说起来,也不怕你们笑话,当初他贴上5000多元买书、修书屋,还把家里的旧柜、旧箱和孩子们开饭店用过的柜子都雇木匠做成书柜、书架,我还为不知咋得活的越老越摊上个‘爬外’的丈夫心里感觉不是滋味。”站在一旁的继祥妻抢先说道,她的话把大伙逗乐了。“现在你还怨恨发火吗?”没想到笔者的问话,竟使她不好意思地又忙夸起了丈夫:“为招待更多村民来书屋,平日宁可少吃一顿饭,丢开家里农活不干。说是要到村里村外观察了解村民生产生活中需求啥?还登门不是介绍新书,就是送书借人,只怕书闲着,你们看那几本借书登记簿写得密密麻麻,整天忙的吃不好、睡不好,还说是好马配好鞍。”不等她把话说完,村支书插了话:“老李不挣分文推荐书、送书图得是让村民腾出查找图书时间,引导和培育村民从书中学知识、用知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来书屋的人多了,种庄稼的本事也长了,书的利用率也高了,还免费供水喝,白天、晚上书屋开门,使村民们进书屋就有一种回到自家的感觉,温暖又自在。”
不等我们出大门,就看到三五成群的老人、媳妇、小伙们来到书屋。笔者顺便问起名叫杨志安的老者,他说:“我有空就来看医疗保健书。现在村里不少人离开麻将、打牌桌啦,连外出打工的人和放假回来的娃娃们也都来借书看书,村里的几个能人、种菜户都是书屋常客。”
“近两年,老李除县文化部门赠送的千余册书外,还自掏腰包,为农家书屋及时补充了农业、加工、养殖业等方面的农业技术书籍。我的邻家养的猪和鸡生病时,经我介绍也是在农家书屋借本相应的养殖书,不找兽医就能自己解决了!”李永生高兴地说。
也许,这一个狭狭小小的农家书屋在高大巍峨的舞台下显得并不起眼、并不现代,但有了它,笔者耳闻目睹后心是热的,我想村民们的心也是滚烫的!因为,有学问才有钱赚,有知识才能种好田。这些观念在山区小县许多农民头脑中扎下了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