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人物——杨湛卢

家乡区县: 广州市白云区

 杨湛卢(1927——1948),原名杨湛清,广州市白云区蚌湖镇新联村杨家里人。出生于华侨家庭,其父杨锡球早年去加拿大谋生。   杨湛卢自幼在家乡读书,11岁那年,日寇南侵,家乡沦陷,他随母亲逃难至香港,靠父亲的侨汇生活和读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亦被日寇占领。侨汇断绝,生活无着,随母亲回到家乡。后转粤北韶关,同父亲取得联系而继续求学。至1944年,17岁的杨湛卢出于杀敌救国的热情,终止学业,投笔从戎,走进了国民党青年军的游击队兵营。杨湛卢虽然未能实现杀敌救国的愿望,却目睹国民党政权腐败黑暗,青年军头目的专横倾扎,使他感到失望。抗日战争胜利,他即脱离青年军,回到广州就读于禺山中学。   1946年发生的广州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扩大了杨湛卢的视野,逐渐使他认识到外国侵略者肆虐横行的因由,皆为统治阶级腐败所致。1947年初,他在一位进步老师的引荐和帮助下,离开广州,到香港考入达德学院就读。   达德学院是当时中共和民主党派共同创办的一所大学。校园里洋溢着一片民主团结气氛。杨湛卢在此期间,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课余又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小组活动,逐步树立起革命人生观,思想觉悟实现了一个飞跃。1947年达德学院开始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年冬,他便加入了团组织。   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广东农村的武装斗争迅速发展,急需政治和文化工作方面的骨干,达德学院的青年开始有人参加游击队,投身于人民解放事业。当时对杨湛卢来说,可以继续读书深造,在名师指点下追求学术的成就;也可以按照父亲的意愿,去海外继承父业,为家庭谋求幸福。但他放弃了以上选择,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提出了参加人民解放事业的申请,而且在申请后即加强了身体锻炼,每天早上和同学们步上山丘,比赛抢占山头,练习投掷等。1948年2月杨湛卢终于获准去东江游击队。在离开学院的前夕,他拿出三封写给父母和姐妹的家信,嘱同学在他离开后帮他寄出。内容是说他将要去一个遥远地方,不可能常给家人写信,请亲人不要挂念。   1948年初,正当国民党军开始向游击区疯狂“清剿”的时候,杨湛卢到了东江北岸博罗县境的一支游击队,当时为了迷惑敌人,称为“博河龙人民解放军”,也为了反围剿,游击队分成小股活动,物质生活非常艰苦,战士们衣着单薄,大多靠一床夹被过夜,每天都行军转移,夜晚大多宿营于山野树林或草寮之中,吃的是红米饭和苦麦菜,有时只吃几个番薯和芋头充饥,但杨湛卢不畏艰苦,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情绪,他教游击战士识字唱歌,为大家讲革命道理和故事,成了游击队里受欢迎的人。由于他战斗勇敢坚定,深受战士们信赖,不久被任命为中队长。   1948年春夏间,敌人用“填空格”的战术进逼游击区,禁止游击区群众出山赶集,断绝食盐、煤油的供应,并威逼利诱一些村庄建立反动武装,乡间一些豪绅恶霸也趁机作乱,使游击区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游击队决定对一些已建立反动武装的村庄进行惩戒,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1948年5月16日傍晚,紧急集合的哨声吹起,游击队迅速包围一个叫矮围的村庄。战斗打响后,杨湛卢走在战斗的最前沿,不幸被该村炮楼里射出的子弹击中前额,应声倒下。牺牲时年方21岁,他的英名已载入《广东省革命烈士英名录》。

hzcin(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