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人物——苏俊文

家乡区县: 广州市白云区

苏俊文(1898——1937),原名苏华藻,广州市白云区蚌湖镇新联村太保里人。其父苏乐亭,早年赴美国行医为业,所获甚丰,为当时蚌湖首富。

苏在本乡私塾读书时,已有志于古文诗词创作,甚得私塾老师喜爱。十七岁入读广州述善中学,二十岁毕业。1919年春又慕名求学于西觉视草堂韩树园先生。韩是万木草堂康有为的人室弟子,与梁启超共学时间最长,苏俊文得名师指教,学业愈加精进。

苏最推崇梁启超和蔡元培,受二人思想影响最深。苏深切体会到蚌湖的落后是因为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故此他抱着满腔热情,要配合当时广东试行新学制,推动家乡的新文化教育。1920年苏约同朱薄源回乡宣传和倡议创办新式学校,以培养社会有用之人。又联络发动海外乡侨,请求鼎力支持,得到海内外乡人赞同。次年。蚌湖朱姓父老决定将太祖公尝拨出部分资金用于办新校,连同海外侨胞的热心捐款,苏、朱在“朱氏宗祠”创办了蚌湖地区的第一间新式学堂——“紫阳学校”,开设国文、算术、修身、自然常识、珠算、图画、歌咏、体操等课程。目睹新式学校的优越,又经苏、朱等不继的宣传,蚌湖乡亲对新式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1923年全乡六十岁以上父老在“步瀛书院”集会,一致推举苏为校长,筹建全乡规模的“蚌湖小学校”。经苏等多方策划筹备,1924年“蚌湖小学校”正式成立,在杨家里“观道祖”祠堂内分设“蚌湖第一小学”,在清河市“东成祖”祠堂内分设“蚌湖第二小学”。为统一管理,提高教学质量,1926年将两校合并于镇湖圩的“糖坊”,更名为“蚌湖乡高级小学校”。但鉴于学校地处闹市,有妨师生正常学习和生活,苏、朱决计建设新校舍。1925年苏创办《城北季刊》,次年改为《蚌湖月刊》,向海内外乡亲宣传蚌湖新教育的成就和建设新校舍的重要意义,得到各方热烈响应,筹得七万二千多元。经精心筹划和紧张施工,1929年宏伟壮丽的新校舍“大钟楼”便矗立在风景优美的流溪河畔。新校舍主楼为两层建筑,其中部是二十多米高的钟楼,内装有约一米直径的德国造大钟,蚌湖新校舍的宏伟壮丽为禺北地区之冠。“蚌湖小学校”的建成,开创了蚌湖教育事业的新里程,由此掀起的兴办新式学校和学习新文化的热潮,使蚌湖逐步成为文化之乡。

苏俊文治学严谨,以“诚、勤、朴、爱、勇”为校训,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原则和培养目标。还谱写了校歌:“蚌湖蚌湖,快快发奋为雄。地亘禺山北,慕德里司中,人口号称万户之众,上下一体,共济和衷,乡民足迹遍五洲,吾侪好青年,速将学问攻,自强且不息,兀兀毋荒。人才辈出,乡誉日隆”。激励师生为振兴家乡勤教、好学。苏俊文潜心竭力办好学校,“蚌湖小学校”勤学苦练成风,教学质量好,极大地感动了广大乡亲,旅外华侨更加大力支持“蚌湖小学校”。所以学校经费很有保证,校内设施齐备,收取学生的费用低廉,而且还免费订做校服。苏不负众望,治校从严,规定“蚌湖高级小学”学生全部在校食宿,晚上也要集中课室自修两小时;除星期日放假半天让学生回家外,其余时间一律按规定作息时间进行学习和生活。既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理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在乡亲支持下,苏设立了奖学制度,开设各类型比赛,奖励成绩优良者,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蚌湖小学校”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材。

为进一步提高乡人的文化素质,炼就高层次人材,苏等蚌湖有识之士多方鼓励其高小毕业生到广州高一级学校学习。在经济上,学校和乡给与奖励,如有读上大学并至毕业者,“步瀛书院”奖给每人白银三百元。苏俊文还着力帮助解决去外求学学生的困难,他亲自细心指导学生选考广州的学校,对初进广州读书的学生还陪同他们熟悉学校附近的情况。1925年苏俊文还促成了由在广州读书的蚌湖学生组成的“蚌湖学会”(次年初改称“蚌湖留省学会”),目的是团结蚌湖中等学校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苏同时为学会主要负责人。苏还组织创办《蚌湖留省学会会刊》,登载优秀的学生文学作品,为蚌湖学子提供学习、交流的阵地,从此到广州求深造的蚌湖学生日益增多,1928年就有四十多人,而这个时期蚌湖的大学生就有十四人,蚌湖遂有“禺北文化之乡”的美誉。

苏俊文领导的“蚌湖留省学会”,还积极地投入蚌湖建设事业。他们在蚌湖办起两所“民众夜校”,对成年人进行文化教育。又经常开展研讨活动,探讨振兴家乡的途径,对乡中各种应兴应革事项提出建议和意见,起到促进乡政的舆论作用。随着中日矛盾的激化,学会大力开展救国抗日思想宣传。尤其苏创办的《蚌湖月刊》,作用最为突出。《蚌湖月刊》的前身是《城北季刊》,苏俊文在1925年创办,为广州地区最早的乡办侨刊之一。苏创办该刊的宗旨有三:一是辅导教育,二是联结乡谊,三是以文会友。通过刊登辅导教育的文章,宣传新式教育,发动乡人关心家乡教育,有力地促进蚌湖新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发挥更大效应,1926年下半年苏改刊名为《蚌湖月刊》,定宗旨为“沟通海内外乡亲感情,联络乡谊,抒发爱国爱乡情感,推动蚌湖的文化教育事业,使之更好地培育社会有用人才”。《蚌湖月刊》以登载本乡本市新闻为主,同时开辟文艺园地,发表诗词、史记、传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及研讨蚌湖乡政的文章。每期一千五百份,以邮寄海外乡亲为主,也赠送乡政领导、社会名流、各阶层人士和各村阅书报社,少量在社会上低价发售。苏俊文此举,使海内外乡亲情谊日益加深,推进了蚌湖的经济文教事业发展,也扩大了蚌湖在海外的影响。

苏俊文品格高尚,严于律已、廉洁自持。1926年他把父亲的物业,在蚌湖圩内的“糖坊”修葺一新交出作为“蚌湖小学”的校舍。他历任校长十二载,未动用过公款分文,连县府支付的个人津贴也交作学校经费之用。他一心为公,劳碌奔波,1934年至积劳成疾,却并未因此放下工作,以至病情日渐恶化,1937年农历十月病逝故里,英年三十九岁。乡人及海外侨胞闻讯,为之痛哭叹惜不已。

hzcin(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