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各有特色。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1912年1月1日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做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商洛)人如今仍把春节叫“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商洛(商州区)乡村在十二月八日既有了年味,这天人们会用米和豆类以及一些干果来煮腊八粥,人们长说“腊八五豆二十三,过年剩下七八天”。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在腊月二十三晚上每家都会烙糖馍,以此来求吉利。二十三过后,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或者去市集(村子)买过年用的肉食,买米磨面,做一锅豆腐,购买蔬菜,吊挂或买些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是村子人家蒸馍和油炸年糕的时间。家家户户都蒸几笼子馍,有实心的、有包子(分糖包、豆包、粉条豆腐包、地软包等)、花卷(夹裹葱盐等做成的作料)、有“顶儿馍”(像个不规则的椭圆体、用于节日期间走亲戚回礼的压篮之物)、有“鱼”(用面粉作成鱼的样子,在里面放上红塘,并放一元、五分面值不等的硬币在里面,以表示年年有余(鱼)的意思),以便吃过十五。因为在村里有十五之内不擀面的习俗,所以在十五之前,人们都不吃日常的面食,而以米饭、小炒菜和汤为一日三餐;年糕则有很多样,以供春节期间食用。如面叶(把和好的面用擀杖擀得薄如纸,然后放进油锅里炸成脆黄色即可)、“鸡肉”(用面、蒜苗、白萝卜、红萝卜、豆芽、辣面加盐在一起和成可以用筷子夹成块的程度,然后用筷子夹成大小相似的小块放进油锅里炸到脆黄色即可,美味无比)、麻花、油糕(把蒸好的红薯放在干面粉里面捣直到可以捏起来为止,然后捏成小的圆珠状或圆饼形放近油锅炸到焦黄即可)等。年前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小孩的衣服是大人们最细心挑选的,以此来祈求在新一年的健康。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家家都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年三十,看谁家的饭吃的早,看谁家麻利,一般在吃完早饭后,家里的女性就开始准备午饭所要用的各样作料,中午一点左右,各家的菜肴都已下锅,少则七八样,多则十三四样,村子一片清香,人们在进行着暗暗的竞争,谁家饭做好了,就去门口放鞭炮,这是开始吃饭的预示,谁家开吃的早,谁家的“屋里人”就会被夸奖。饭桌上父亲坐主位,依次是哥哥母亲姐姐弟弟等。若有爷爷奶奶,则爷爷在主位。吃“团年饭”时家人会喝酒,互相说一些鼓励的话,或者,一些对于明年的计划和期盼,因此又叫“谈年饭”。
黄昏时分,要给家里的老先人(故去的祖宗或长辈)或故去的亲人去“送亮”,在坟头前,拔几把荒草、捡几颗碎石,然后用纸糊上两个灯罩,用树枝撑开,放置在坟前两侧,把蜡烛或者煤油灯放去点燃,然后敬上几炷香,磕上几个头,燃一串鞭炮,化数叠纸钱,一切的追思和怀念尽在这一切的举动中,过年了,还有故去的先人和亲人需要记住啊。 大年三十午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白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以“身体健康”、“抬头见喜”之类为多)、灶房、牲畜圈(以“牛羊满圈、六畜兴旺、鸡鸭成群、槽头兴旺”等为主)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蜡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要熬夜,一般都在“笼火烤”,一家人围着火炉,边烤火边聊天,饿了,烤几个馍馍,或烤些红薯之类来吃。“烤火”很讲究,有俗语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三十晚上就是要烤火“坐夜”,还有一句话:“有钱人烤炭,没钱人烤柴”,这里的“炭”就是指木炭,农村叫“板炭”,形容木质好;这里的“柴”指的是“木头疙瘩”,平时挖的木头疙瘩这时早已风干,像“黄荆木疙瘩”,一边烤,一边还噼啪作响,一家人“坐夜”、“烤火”真是其乐融融。。在守岁的同时,全家大小包饺子(有些人家会在饺子里面包钱币,到时候若谁吃到包有钱币的饺子,则表示此人在新的一年将会好运连连),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晚23时—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早上家家的小孩都早起穿上新衣,用前一天准备好的柏枝燃火烤食面“鱼”;然后,母亲们起来煮前一天晚上包好的饺子,一家人吃完饺子,大人们则在场院里祭奠自己所尊奉的神明,用一个大椟乘满小麦,在椟把上包上红绸,将香火插在椟中的小麦上或椟前的地上,然后顶礼膜拜;小孩们会被给予一年中最好的待遇,孩子们去爷爷、奶奶等的长辈家去磕头就可以得到长辈准备好的压岁钱,而且,母亲们会把一年中积下的好吃的和好玩的在孩子出门去玩的时候都给孩子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发生争吵,因为在大年初一到初五人们是忌讳发生争吵的。 大年三十至初五还有特别的讲究:一是忌扫,这几天内不能扫屋里屋外的垃圾;二是“忌口”,尤其是小孩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到这三十这一天,大人都要给自己的孩子交待不要乱说话,以免带来不吉利;三是忌针线,妇女们不能在这几天里面做针线活。 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一般初二这一天都是女婿去拜丈母娘和其本家,其他的走亲戚一般在初三开始直至年完。走亲戚会在早上准备好,吃了早饭就出发,因为还要在亲戚家吃午饭,这是规矩。新婚第一年的女婿必须是六色礼(一般有酒、烟、馍馍、糖之类),以后则为四色礼。一般的亲戚拜年也都是四色礼。在来拜年的亲戚回家的时候,主人家要回礼,回礼的东西一般为实心的“顶儿馍”,当然,压岁钱也是少不了的,压岁钱从一元、五元到百元不等。 正月初五:“出五清”。自大年三十的垃圾起,初一到初五这几天的垃圾都不能倒掉,初五这一早合家动手进行一次打扫,吃过早饭、放个炮,把积攒多天的垃圾选择一个十字路口倒掉,这就是“出五清”。终于送走了过去,清清静静,干净利索了,这也预示这小年已经结束,人们可以开始正常的生活了。在外的人就可以离家出外,谋求新一年的生计。初五过后,人们还有很多节目上演,如:赶庙会、耍社火等。庙会一般会有商洛花鼓(“锣鼓喧天一声响,花鼓子打的累香香”,最抢眼的当属唱“花鼓子”了,伴奏的一般是“五件套”,分别是鼓、锣、大锸、勾锣、马锣五件)或者秦腔演出,都是地方乐班自己演出,其时四近人家都会来观会,很多做买卖的人家就在边上作起了买卖。社火一般是以一个村或一个村组为单位组织的公益活动,会有踩高跷(又叫“柳木腿”指在两个脚上各绑一个用柳木做成的圆形或方形的假腿,脚不着地走路,离地有一尺或两尺高,最高者可达一米多高)、舞狮(“狮子”是用麻布做的身子,头是用钢丝箍,用布缝制,用纸装饰的彩色头盔,还有九个大的疙瘩在头顶,一般两个人玩)、扭秧歌(多是中老年人自发的组织)等节目。 正月初十:“看天管物”。有这样的说法,从正月初一到初十这十天,每天都有一个“实物”被天看管,分别是:“一鸡、二犬、三猫、四鼠、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举例来说,到了初一,如果天气非常好,那就说这一年的鸡就喂的好;到了初四,如果天气不好,说明这一年老鼠就不好过了;到了初九天气不错,说明今年的豆类作物长势会喜人,反之亦然。因此有这样的说法:“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正月正闹花灯。月里来闹花灯,家家户户迎新春,形形色色的闹灯构成了商洛年俗的一大景观。每到十五家家必张灯结彩,并在屋里屋外的各个角落点上红色蜡烛,猪舍、牛舍、鸡架旁边也都要点上红色蜡烛,以示吉庆。其夜烟花炮竹齐放,各家争奇斗艳。十五又叫“元宵节”,有吃元宵(和南方的汤圆类似)的习俗,在市镇还会有猜灯谜等活动。
十五一过,农历年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过完。
友情链接: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sakura123
我为我的家乡代言: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shangzhou.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335567851
@网络营销能力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