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
目标
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
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原则
空间开放化
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与市民的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资源共享化
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建设弹性化
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自主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服务社会化
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环境生态化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结构秩序化
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
管理整体化
设立广州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设施智能化
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系统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风格多元化
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营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建筑风格的景观环境。
投资市场化
提升大学产业化程度,明确政府、大学、企业在大学城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各类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大学和企业进驻大学城。
提升计划
2012年12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工作方案》,广州将争取用10年时间,71个项目提升大学城,将大学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文化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
文化之城
学术资源实现共享;珠三角国际修学基地全面建成;校际文化艺术活动多姿多彩,大学生环岛马拉松赛、环岛自行车赛和国际高校赛艇对抗赛等成为品牌赛事。
创新之城
科研成果转化成绩斐然,师生创业创新活力全面激发,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广东、广州知识创新创业的新引擎。
生态之城
建成首个无“煤”城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初步形成,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生态,岭南自然水乡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适宜教学创业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成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之城。
近期目标(2012~2014年8月)
为教职员工和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大学城科技人文环境。
中期目标(2014年9月~2016年底)
优化提升大学城教育、商业、生活配套,建成配套教师公寓,完成城中村改造,提升美化绿化水平。 “创新性、国际性、社会性、教育性”的社会服务功能全面拓展。
远期目标(2017~2022年底)
成为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环境、拥有世界一流教学建筑群的高校园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基地基本建成。
拟建公租房
广州大学城不少教师疲于“走教”,如今这一问题将有所改变。24日,笔者从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广州大学城公租房勘察设计项目已完成招标。根据设计方案,该项目将建1586套公租房,居住总人数预计达5000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