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地区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很有特色。解放前大都是个体经背,以福门桥外河滩市场为中心,南起姚家胡同北至北关街头,卖各式小吃的约有百余家。
另外,城里各街道巷口以及柳行、五龙、神头、山头、八陡等乡镇、临街设摊卖小吃的也有百余家。品种有:米粥、油粉、豆腐脑、肉火烧、素火烧、糖火烧、烧饼、油条、炸炉排、炸糖糕、馓子、油饼、烤地瓜、而藕、高装馒头、八宝饭、花卷、麻花、绿豆丸、锅饼、酥皮火烧、江米糕等近百种。既方便了群众购买,又活跃了市场,并能使商贩业户获利得以养家糊口,实乃一举数得。
解放初期,孝妇河福门外整修河道,河滩市场迁入南关王家林。1958年“大跃进”全民动员大炼钢铁,卖风味小吃的人部分停止了营业。加上1960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接踵而来,博山的风味小吃也就衰落了,有的已断挡失传,有的已伤失了原来的特色……
带汤含馅的面食在唐宋以后发展较快,博山水饺(当地称为“包子”)比较著名的有两家:一是1915年创办的李得玺包子铺,二是后起的石蛤蟆包子铺。两家水饺投料与制作各有特色。李氏水饺档次高,面向有钱的官商人士,石家水饺大众化,面向下层市民和农民。李氏水饺因日寇侵华而歇业,石家包子铺演化成了今天的博山饭店。李家水饺肉馅七瘦三肥,一斤面八十个;石家水饺肉馅半肥半瘦,一斤面六十个,李家精致,石家肥美,口味特点各擅道场。目前博山水饺虽十分普及,但仍有李、石两家的遗韵。博山家居自制水饺较多拌菜,另具口味,尤以肥瘦肉水萝卜馅为地方特色,吃着有“韵味",是一种易于消化有益健康的扁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