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信中学是一所发展中的百年老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纪念性、示范性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曾率先推进新学制,开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早在二十年代,执信中学就是国内37所重点中学之一。1978年再次定为省市重点中学,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学校名称广州执信中学
外文名称ZhiXin High School
校 训崇德瀹智
创办时间1921年
类 别省重点中学
现任校长何勇
知名校友廖承志
所属地区广东 广州
目录
1学校简介
▪ 教育理念
▪ 硬件设置
▪ 师资力量
2校容校貌
▪ 风物人文
▪ 历届英才
3执信校史
▪ 历史沿革
▪ 历史校名
▪ 首届校董
4学校校歌
5周边环境
6分数线
7招生计划
1学校简介
编辑
教育理念
祖
执信中学校徽
执信中学校徽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曾多次承担和出色完成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的教育科研任务,培养了一支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的新型管理模式,注重对学生的技能思维的训练,逐步开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校课程,为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硬件设置
执信中学努力营造实施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有多个多媒体电脑室,有教师课件制作室、教师电子阅览室、电视演播厅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为全面实施信息教育创造了条件,全校实施了教学场地空调化。执信中学的科技文体活动,具有群众性、多样性、持久性的特点。特别是有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研究课程更受到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
执信中学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优雅,人杰地灵。学校加大了校园改造的力度,广种花木,开辟草坪,增设景点,改造旧建筑,使校园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执信中学的青少年绿色志愿者基地更是成为集环境、绿化、生物、地理等多学科教育科研的大型学生实践基地。
执信中学是一所开放型的学校,接待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代表团、专家学者的访问。学校和加拿大、香港的学校或教育团体保持互访交流活动。
广州执信中学认真贯彻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扩大学校办学空间,先后创办了公办民助的南海执信中学,民办的番禺执信[1]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高中52个教学班,初中18个教学班规模,学生人数共3515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2人,教辅人员38人,工勤人员6人,合计教职工306人。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或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6人,占27.7%;本科或同等学历教师201人,占99.5%;高级职称教师80人,占39.6%;中级职称以上155人,占76.7%。执信中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批批立足岗位、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的教师在这里成长为名师。学校现有省特级教师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名教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南粤教坛新秀2人、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个人1人、广州市优秀教师23人;全国百名高中班主任之星1人、广东省优秀班主任1人、广州市优秀班主任14人;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1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及“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师对象共23人; 20多位教师担任全国、省、市学科常务理事、理事和教研室中心组成员。教师形成了“殚精求知,笃志力行,尚严善导,以身立教”的教风。英语科组被评为“全国百佳班组”和“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物理科组被评为广州市“青年文明号”,语文、政治、生物、数学、化学、历史、物理等7个科组被评为广州市优秀科组。[2]
2校容校貌
编辑
校风、教风、学风
校风:执德至弘,信道至笃。
教风:殚精求知,笃志力行。尚严善导,以身立教。
学风: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
办学特色、育人理念
办学特色:人文熏陶,内涵深厚。
育人理念:育德立人,以德修智,以智弘德,整体发展,学有特长。[2]
风物人文
“厚德载物”:每块石头都在讲故事
在执信,似乎每座建筑、每块石头都有故事。
名门 执信校门古朴庄严、浑厚高大,据说有为“俊彦学子大开之意。”大门的门楣上方立花岗岩横额,上书“执信中学”四个金字,是廖承志亲笔书写。廖承志也曾在执信读书,而他的父母当时则是在执信做历史和国画教师。
红楼 执信中学内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是两座三层高的建筑,是当年为纪念朱执信的丰功伟绩而建,由红砖建成,故称红楼。由校门上两段石阶,可到达南座即厚德楼【2011级的初二在此楼上课学习】,尽管外表古雅,里面却是现代化的装修。门额上镶有一块以花岗岩条为边框,白玉为底的匾额,上书“厚德载物”四字,语意与正门所书校训同气相连,而下面挂着的牌匾则书有“厚德楼”三字。北座红楼现为仁爱楼【艺术楼】。
塑像 执信中学处处人文气息,进入执信大门,可见大门背面门楣位置篆刻着当年的校训四字“崇德瀹(yuè)智”,向里面走,拾级而上,有一小广场,正中为执信楼【办公楼】,左有朱执信汉白玉半身塑像,右为升旗台。以升楼【科技楼】旁有茅以升的半身塑像,茅以升为学校题字“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
园林 与其他学校不同,执信中学建筑在两座山丘之上,地势高低起伏,各建筑之间或由卵道相连,或由白色石栏接缀,辅以小桥流水,荷塘苗圃,嶙峋巨石,处处绿树成荫,在繁华都市间有些卓尔不群之风。
北座之后,是执信荷塘,朱红色的石桥由中间横跨,桥把荷塘分为两部分,桥的东侧是满满一池莲叶,西侧是一池小鱼,在碧绿的池水间游动。走过小桥,可见一座红砖碧瓦的古式建筑,这里是当年的图书馆,现已成了学校的小礼堂,名曰“奉恩堂”。
历届英才
历任校长:廖奉恩(代)、曾醒、杨道仪、金曾澄、林宝权、孔庆余、张逸、张克、虞肯堂、周国贤、叶世雄、辛丽群(代)等。
政治家廖承志 执信最早期校友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 194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
著名学者张素我(张治中将军的女儿) 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华全国妇联副主席。
校友:第一代女飞行员伍竹迪,执信五一届校友。
物理工程学家黎克主持了“七五”、“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国第一个大型集成电路测试程序库和具有国际水平的检测实验室。
2009届,向芯,初中毕业于第三中学,现就读于哈佛大学。
2007届,曲思凯,现就读于香港大学,香港大学内地本科生联合会会长,香港大学学生大使。
2007届,韩锐,现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牛津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
3执信校史
编辑
历史沿革
孙中山先生创办执信学校
为表彰朱执信对革命的贡献,孙中山先生采纳了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等人发起的"建立执信学校以志纪念,敬朱先生其志愿之宏、功业之伟、竟先生未竟之志……" 的建议,指定廖仲恺、孙科、胡汉民三人筹建执信学校。孙中山亲自发动众人捐款办学,自己首先捐出一万银圆作筹建费,并派出汪精卫夫人陈璧君 等人到美国的华侨中筹款。此期,孙中山还亲自致函美国三藩市国民党支部诸同志说:"执信学校需款甚切,兹汪精卫夫人及其弟耀祖来美筹款,务望诸同志热心捐助,并乞广为劝捐,以示尊崇先烈,造就人才之意。
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邹鲁、孙科、许崇清、金曾澄等人为筹备员,历时数月,始告成功。
1921年,学校筹建落成,定名为"私立执信学校",地址位于越秀山南麓清泉路应元书院旧址。当年10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携夫人宋庆龄出席并在开幕典礼上发表演说。
孙中山先生在执信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执信先生为革命实行家,又为文学家。中华民国之有今日,实赖执信先生之毅力感化同党,及感化国民有以致之。先生不论何役战争,皆曾参与,且必躬冒矢石,不避艰险。先生复邃文学,著作等身,无一不非惊人之论。先生不止有文武兼备之革命实行家,论其一生行为,算是中国之明星。
粤军返斾之役,先生以救国救乡之故,不幸竟以身殉。今同人等设立斯校,无非为纪念先生,及冀望后死者继先烈之志起见。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及改造未来之社会,以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有厚望焉。
建国前的发展历程
初成立时为私立,孙中山捐款一万元,另派李佩芳等人赴美洲募捐,得款五十六万元。廖仲恺任广东省长时,又将时敏书院产业拨作开办费,另由省库补助经常费。[3]
1922年曾醒回粤,主持校务。6月,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执信中学亦遭叛军抢劫破坏,暂迁大北直街,叛乱平息后才迁回。
执信初成立时,即实行“六·三·三”新学制。为全国实行新学制较早的学校之一。1923年,东沙路竹丝岗新校舍建成,迁入,新校舍设备完善,有教学大楼、礼堂、师生宿舍、实验室、图书馆、操场等,可容师生八百余人。1924年,增设高中师范科。在大革命期间,校内民主和革命气氛浓厚。1925至1926年间,曾先后派学生黄楚夫等人赴苏联等国留学。1925年沙基惨案中,执信学生参加示威游行时有数人受伤。1927年国共分裂时,左派学生签名去武汉参加革命,右派学生则签名去南京。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反动派派军警封闭执信校门,捕去学生崔耀广等十余人。广州起义时,执信有不少学生参加,牺牲者十余人。
1927年秋,由杨道仪任校长。学校在国民党右派控制下,推行资产阶级奴化教育。1928年秋,省教育厅下令男女分校,将执信男生拨入省一中(省一中女生拨入省女中和执信),改校名为“执信女子中学”。1932年,在西关宝华正中约设分校,招初中和附小生。这时正校已有高中九个班,初中六个班,共六百余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迁校南海碧村。1938年10月,再迁校澳门。1940年9月,由金曾澄接任校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迁乐昌县。1943年,改为“省立执信中学”,招收男女生。1943年7月,由林宝权继任校长。1944年底,乐昌沦陷,迁校仁化恩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广州东沙路原校址复课。不久,又恢复为女校。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内战。执信校长林宝权在校内进行高压统治,平时不准学生出校门,两周只许学生回家一次,加重功课的重压。以三青团份子监视进步师生,使进步师生十余人被逼离校。但广大的进步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地下教联、地下学联的团结和组织下,向反动派进行斗争,如把学生会的领导权争夺过来;反对贪污,收回膳食管理权;组织同学参加1948年的冬令营活动和参加以基督教青年会为掩护的励进社活动;掩护进步同学撤退到东江游击区等活动。解放前夕,组织护校运动,迎接解放。解放后仍称为省立执信女子中学。后改为市立。[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