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历史 建 置 沿 革古代 据史料记载 , 静海乃退海之地。 3000 多年前 , 尚属泽乡 , 后经自然变化 , 海河平原开始出现 , 这里逐渐成为陆地。“四不象 ” 等野 生动物曾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时期 , 先民开始在此狩猎饲养。 夏代的易氏部落、商代的亳氏部落 , 就定居于此。 《静海县志》记载 , 东周时期 , 此地被称为“长芦 ”, 先后归属于齐、燕、赵等。秦属巨鹿郡。西汉时期 , 设东平舒县 , 属渤海郡管辖 , 人口约40000余人,治所设于现静海县西钓台村西部。这一时期 , 此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相对稳定 , 农业、商业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出现了繁荣的东平舒文化。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 公元前 47 年) ,“ 海水溢西南出 , 浸数百里 , 九河之地为海水所渐”。海水吞没了静海地区 , 东平舒文化消 失了。直至晋隋以前 , 这里仍为“渤海西南隅一泽国 ”。隋朝初期 , 海水逐渐退去 , 但仍为一片沼泽。唐乾宁三年(896), 设置 “乾宁军 ”。五代后晋元年 (936 ), 石敬塘割 16 州于契丹 , 乾宁军被割 ,改称 “宁州 ” 。后周显德六年 (959 ) , 柴世宗北伐 , 收复静海 , 仍称为乾宁军 , 属永安县 (今河北省青县)管辖。柴世宗的北伐 , 奠定了宋辽以界河(海河、大清河) 为界的基础。宋太平兴国七年即辽乾亨四年(982), 宋朝为防御辽军侵扰 , 沿界河设置窝子寨 (今静海镇)、独流东寨、独流北寨、沙窝寨、当城寨、钓台寨等军事地点 , 归清州管辖。宋庆历八年(1048), 黄河改道 , 使界河水势发生变化 , 设在这里的寨、铺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 , 驻军开始开荒屯田 , 并兼管民事诉讼。随着移民的流入 , 一些较大的寨、铺逐渐演变成为农业自然经济区。由此 , 静海地区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宋绍熙年间 , 静海为金所辖 , 其时 , 已有主户 5623 户 , 客户 1192 户。 金明昌四年(1193 )置县 , 取名“ 靖海 ”, 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 蒙古至元二年 (1265 ), 并入会川(今河北省青县), 属河间路管辖 , 仍名 “靖海 ” 。其间连年战乱、水患不绝 , 致使人口稀少、经济衰败。 元朝后期 , 制盐业迅速兴起 , 静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明洪武元年 (1368), 为避讳 “ 靖难”以求安宁 , 改 “靖”为“静”, 称静海县 , 属河间府。洪武八年(1375 )改属顺天府(今北京) 。洪武十年(1377) 改属河间府青州。清雍正三年(1725 )属天津州 , 雍正九年(1731)改属直隶省天津府。民国十七年(l928),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 静海县遂改属河北省管辖。 到鸦片战争前夕 ,静海县的面貌已大为改善 ,人口激增 ,面积达 1800 平方公里 ,耕地 200万亩 ,分东、西、南、北四路 ,辖 348 个行政村 , 总户数达 46000 户 , 人口 17 万多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