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国炳(1902~1960),原名廷南,竹峪乡太平村人。家贫,仅读私塾4年。 1932年12月,红军入川,他积极参加革命,任赤卫队长,村、乡苏维埃主席。 1933年2月,由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了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委员,参加筹备川陕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四川通江县召开,推选熊国炳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根据党和红军的指示与决议,在土地改革、开辟新区、建设政权、扩大武装等一系列革命工作中,成绩卓著。1933年8月和1934年12月的第二次、第三次工农兵代表会上,又连续当选为省苏维埃主席。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和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奉令撤出川陕根据地。长征路上的熊国炳闻妻儿遇害噩耗,擦干眼泪,带领后方政府机关人员,继续前行。 1935年5月,熊国炳不赞成张国焘擅自决定建立“西北联邦政府”,受到迫害。1936年1月,四川苏维埃政府在芦山城成立,熊国炳当选为主席。7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师甘孜,熊国炳负责后勤工作。 1936年10月,参加西路军,任西路军政治委员会委员,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与军阀马鸿逵、马步芳部展开了殊死搏斗,失败后,余部突围,围战祁连山区打游击。1937年3月,率余部二百余人又遭敌围困,大部壮烈牺牲。熊国炳身负重伤,跌落大雪坑中,幸免于难。 熊国炳与部队失去联系后,流落到甘肃酒泉,时军阀马步芳,悬赏1200块大洋缉拿徐向前、陈昌浩、熊国炳等。熊国炳遂更姓换名为张炳声,给人帮工糊口,直到解放。 全国解放后,积极参加土改工作,并送儿子参加了志愿军。1952年,正式落户于酒泉县黄草乡泉湖村。1960年10月,熊国炳因旧伤复发,离开人世,终年58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