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民俗节日

家乡区县: 天津市北辰区

    天津的岁时节俗与汉族的传统大致相同,但其中也有不少带有城市商业生活特点的习俗,而且天津岁时节俗的特殊性多体现在饮食方面。

    正月初一:旧时天津人这天不出去拜年,而家居自娱。
    初二:敬财神,给小儿压岁钱,开始互相拜年,挑水人给用户送水送柴,取“进财进水”口采。
    初三:烙羊肉馅合子,天津有俗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于往家转(赚)”。 初五:俗称“破五”,家家吃饺子,俗称“捏小人”。

    十五:商号悬灯结彩,各家皆吃元宵
    十六:妇女皆往亲戚家串门,俗称“走百病”。
    正月二十五:在屋内或院中画囤形,中放一包米或钱,称为“填仓”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家家吃烙饼,煎闷子,炒鸡蛋、绿豆菜,妇女不动针线,怕刺伤龙眼。
    清明节:前十天后十天扫墓添坟。
    二月二十三:天后生日,市民和四乡农民赴天后宫进香,出皇会。 四月初八;城隍庙演戏,晚间出“鬼会”,市民到西门外白骨塔处行祭“赦孤”。 端午节:门旁插艾枝,小儿穿黄衣裤,身挂老虎坠,家家吃江米小枣粽子。 七月十五:鬼节,为亡灵焚化纸钱。
    八月十五:中秋节,旧时妇女焚香拜月,亲友互赠月饼。
    九月初九:重阳节,黎明时登高远望,食品多为糕类。如切糕、年糕等,取“高”音。
    九月十七:财神生日,商号皆以香烛供奉之,并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十月初一, 送寒衣, 是为亡故的亲人送寒衣的日子。人们要以电光纸裁剪、糊制衣服,加上纸箔、银锭,封入封筒,为祖先记名,在自家门外(多选十字路口处)焚化。一边烧奠,一边要说“某某祖先收寒衣”,“某某祖先
拿钱来”等祷词。也有的人家到坟地焚化,故俗称这一天为“送寒衣”。无论在何处送寒衣,均要给外姓野鬼烧些纸钱,免得其与家中亡魂争抢,谓之“打发外(音wai)崇”。这天,各家都得吃饺子。至今,此俗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立冬:开始“数九”,并记“九九消寒图”。此日食馄饨。
     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津俗旧称“腊八”。相传此日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故也叫“成道节”。 熬腊八粥 这一天,各佛寺都做会,并用米、豆、果实熬粥供佛,叫做“佛粥”。同时也向穷人舍粥。早年天津寺庙极多,善男信女,富贾士绅,每年舍粥之风极盛。一些慈善团体、商户、理门、公所、大户人家多在这一天大量熬粥施舍穷人,叫做“结缘粥”。一般在初七夜间把粥熬好,初八天未亮就在门前摆好桌案,公开施舍,凡要则给,同时吆喝“缘儿来!”舍粥完毕,锅里剩个二三碗,索兴连同锅巴、粥黏都送一人了事,叫作“包缘儿”。信奉佛教的人,这天晚上要跪于佛龛前边念佛边捻豆,持食于人,叫作“结豆缘”。一般人家,也熬一锅粥,送左邻右舍,称“结缘粥”。熬腊八粥的原料,多达十几种,计有江米、小米、黍米、黄米、红枣、栗子、葡萄干、花生、菱角米、小豆、绿豆、红豆、青丝、桂花、果脯、山楂、核桃仁、莲子、桂圆等等。一般人家熬腊八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原料可多可少。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俗谓本日灶王上天述职,故将旧神象烧化,等到除夕夜再换新神像,祭品为糖瓜,粘糕等。
     腊月三十:扫除,贴对联吊钱,全家团圆,吃团圆饺子,守岁,午夜燃放鞭炮。

夏瑾(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