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甚(shèng)
“什么”这个意思,在陕北口语里说 “什么 (音 ‘使麻’)”,也说“甚”,音如“圣”。这是个甚?谁晓是个甚。
“甚”在陕北口语里用作副词,意思是“非常、很”。那地方远近了?不甚远。“甚”是古人口语中的词,有“什么”的意思,也有“非常、很”的意思。
意思是“什么”。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以楚之故都,人物猥盛,而和者止于数人,则为不知歌甚矣。”马致远杂剧《青衫泪》:“甚风吹得你来?”
意思是“非常、很”。《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甚美必有甚恶。”
2.不识耍
不懂得开玩笑,没有幽默感,就是“不识耍”。咋你这个人这不识耍?刚说个笑话,倒恼咧?
这是元代口语里的词,那时就是不懂得开玩笑的意思。元·无名氏杂剧《延安府》:“廉使不识耍,不肯遵王法。勾也勾不去,倒吃了他一顿打。”
3.拜石
是陕北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礼貌称呼。“拜石”的意思,就像别处非亲兄弟的“哥们儿”,可用于指拜把子弟兄、哥们儿、朋友。在路上想问,可以顶“先生”、“同志”。
“拜石”一词,缘于“米芾拜石”的故事。擅长书画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到安徽无为去做官。州府院内有一立石,状颇奇特,米芾见之大喜,便具衣冠拜之,呼石为兄,世称“米癫拜石”。后有诗赞米芾曰:“唤钱为兄真可怜,唤石作兄无乃贤。望尘雅拜良可笑,米公拜石不同调。”
4.受苦
“受苦”一词,在陕北话里,意思不是遭受痛苦,而是专指“从事(进行)农业劳动、干农活儿”。人都上山受苦去了,咋你还在家生着?
“受苦”一词,从古代口语文献中看,唐代就已经有了“干农活儿”的意思。到元代口语中,“受苦”一词的“干农活儿”的意思就更明显了。元·郑德辉杂剧《智勇定齐》四:“孩儿也,你怎生别是个模样了?难道你不是个受苦的?”
5.起身
陕北的“起身”,就是普通话里的“动身”。有时作“出发”理解更合适。“起身”还具有开始的意思。开始走,陕北说“走起身”。开始干,陕北说“干起身”。开始骂,陕北说“骂起身”。
元曲中的“起身”,跟今天陕北的“起身”一样。李行道《灰阑记》三:“起身时节,每人与了五两银子……”
6.光景
是指“生活、生计、日子”,跟现代汉语普通话“光景”的词义不一样。咋死心塌地过光景。
这个词还作为后缀,出现在表时间的词语后面,基本无义,或解释为“时间”亦可。才一天光景,芽就长那么长了。
陕北“光景”一词的“生活、生计、日子”的词义,源自古代“光景”一词的“时光、光阴”意。元·张可久散曲《一枝花·春景》:“流水泛江湖暖浪,轻云锁山市晴岚,恐无多光景疾相探。”
把“光景”用作表时间的词语的后缀,元代口语已有。元杂剧无名氏 《鸳鸯被》:“自从李府尹借了我十个银子,可早一年光景也。”马致远 《青衫泪》:“自从与白侍郎相伴,朝来暮去,又早半年光景。”
7.周正
端正严密,准确合适,端庄漂亮,整齐完美,陕北可以用一个“周正”描述,也说“周周正正”。这木匠门窗做得可周正了;这女子人样儿可周正了;看你今儿穿得周周正正的,作甚去?
元代,周正有“端庄准确”的意思。元·王和卿散曲《一枝花·为打球子作》:“安员王将袖梢先卷,觑上下,观高低,望远近,料得周正无偏。”
后来,“周正”出现了“端庄大方”的意思。《红楼梦》八十四回:“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周正的,就好。”
8.熬
“熬”就是“累”。疲劳、劳累,陕北说“熬”也说“累”,普通话只说“累”不说“熬”。收麦子可熬咧;走了一天,熬咧,瞌睡咧。
把“累”说成“熬”,大概是从元代开始的,但是含有困倦得不行的意思。元·无名氏散曲 《红绣鞋》:“不甫能寻得个题目,点银灯推看文书,被肉铁索夫人紧缠住。又使得她煎茶去,又使得她做衣服。倒熬得我先睡去。”明代还是这个用法。
陕北今天说支持不住想睡觉,也说“熬了,我睡去了”,与元、明一脉相承。但是干活累了说“熬”,不知始自何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