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或因一段奇美的传说而流传千古、闻名于世,一座城或因一处标志性的建筑而让人铭记、深爱,甚至扎根于此。烟台,因烟台山上狼烟墩台而得名,其顶峰的烟台山灯塔虽历经多次改建,但其凭借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造型,已被公认为烟台的地标。
灯塔的前世今生
“灯塔因坐落于烟台山之上而得名,而烟台山之名则来源于古时的‘狼烟墩台’。”烟台山景区主任柳进忠是位“老烟台”,说起烟台山灯塔,他并不急于直述主题,而是将记者的视线一下拉到了600多年前。
那时,烟台山还只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叫做“北山”的小土丘,尽管它已经在海边矗立了几个世纪。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明朝廷为防范倭寇在沿海一带的不断侵扰,采用“筑小城建卫所”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宁海卫辖区内设奇山守御千户所,并建所城。与此同时,在所城的北山设置报警装置,也就是狼烟台,亦称“狼烟墩台”,一旦出现敌情,守卫士兵“昼则升烟,夜则举火”,这个叫做“北山”的土丘才有了“烟台山”的大名,而后成为“烟台”得名的由来。
现如今,烟台山灯塔每天由专人负责准时开关灯,指引着轮船进出港;作为旅游景点,每天会有众多游人登上49.5米高的塔顶欣赏烟台的靓丽黄金海岸。可是,很少会有人知道,在此之前烟台山上还有过两个灯塔。
管理灯塔已十余载的曾昭印老人,对灯塔的历史可以倒背如流。在灯塔顶层的观光平台,曾昭印指着位于灯塔东南方向的烽火台说,1866年,东海关在烟台山顶原烽火台,也就是现在翻新重建的烽火台上建起带木柱屋顶的简易灯楼和旗杆,指挥着来往进出烟台港的船只和预报天气风信情报。从1893年东海关邮政局限量发行的带有烟台灯塔和旗杆的商埠邮票,就可见其来历。
1905年,东海关又把简易灯楼、旗杆拆除,改建成一座造型别致的灯塔,设三等明灭灯一盏,烛力33000支,由专人管理瞭望,灯塔每10秒闪放红白光各明灭一次,光柱有效射程31.5公里。
烟台解放后,码头、港口得到飞速发展,来往烟台船只每年呈几何数字增长,港口吞吐量几万倍增加,烟台山灯塔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1982年,历时77年的铁制灯塔被肢解,1986年,如今的灯塔开始破土动工,1988年4月,重新建成的新灯塔矗立在原灯塔西侧山顶上。
“新灯塔是我国目前较为现代的灯塔,集导航、旅游、海上交通指挥于一体,我刚分到此处工作时很是骄傲。”曾昭印介绍说,该塔由清华大学设计,塔总高49.5米,海拔高89.2米,共13层,底部3层采用古堡式造型建筑,可供200余人观光瞭望海港景色。外形似倒扣的海螺,内设电梯可直通11层观光台,通过45倍望远镜可鸟瞰烟台海岸线和市区,若遇晴天还可以看见庙岛和养马岛。真是脚踏碧波,头顶白云,港城仙景,历历在目。灯塔上的聚光灯通过运转的千块透镜,反射出一束束强光,最远射程达40多公里,为海上航行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曾是烟台人的骄傲
“上世纪60年代,烟台市区还没有几栋超过5层的楼房,烟台山上的老灯塔依着烟台山的顶峰在几公里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今年已85岁高龄的蒋学淑女士回忆起当时的老灯塔仍记忆犹新。她说,当时他们家就住在烟台山附近的顺泰街,每天傍晚时分,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灯塔的光束一阵一阵地从烟台山上打过来。“有亲戚从内陆地区来烟探亲,从未见过灯塔,不知道灯塔发光是为什么,当时在给他们讲解灯塔的由来及功能时,真的有一种自豪感。”
直至1986年烟台山灯塔改建之初,灯塔几乎是烟台市区内最高的建筑,所以很多人从那时起就把它当成烟台市的地标。重建后第二年,灯塔部分景点开始向游人开放,“当时票价仅一角钱,在灯塔上可以看到老烟台市区全景。”曾昭印笑着说。
如今老灯塔虽然已不在了,但曾昭印对于新灯塔仍然有说不完的话题。在他的指引下,记者乘塔内电梯直达顶部的360度圆形观光瞭望台,在台上,他仔细讲解了当时如何在这里指挥船舶进出港口,并带着记者走进了灯塔的最核心部位———灯光旋转区域,曾昭印打开旋转罩,里面一盏1000瓦的大灯泡着实让记者吓了一跳。“打开灯后,灯不动,外面的透镜罩在不断旋转,同一方位每隔9秒就会有一束光打过去。”曾昭印介绍说。
“当时刚分到这里工作非常骄傲,有亲戚朋友问在哪工作,就会底气十足地告诉他们,在烟台山管灯塔,有时间过来玩啊。”曾昭印说,以在灯塔工作为荣,是因为那时灯塔在烟台人的心目中的分量很重,一说起来人们都知道,那种心情比现在考上公务员都自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