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之清明粑

家乡区县: 景德镇昌江区

  黄草粑又叫清明粑,是一道贵州地区汉族传统小吃,清明节节日食俗。清明粑的制作历史已有100余年,解放前后贵州各地就有许多专营点。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有火腿、洗沙、玫瑰、白糖等品种,食时用平锅放少许猪油,微火煎成两面微黄,香脆清甜可口。如今,贵州各地的清明粑品种随馅心的不同而纷繁芜杂,口味和形状也多种多样。

   相传明朝建文皇帝“靖难之变”后从南京流落到贵州省,望白云而遁迹,在长顺县白云山削发为僧,终日念经朝佛。长顺当地老百姓得知建文皇帝遁迹白云山并削发为僧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人们纷纷上山朝佛。每次上白云山朝佛当地老百姓们都得带上大家认为最有吃的自制的食饼作为祭品。偶然一次,建文帝品尝大家带去的食饼后赞不绝口,得知此饼主料是清明菜,遂取其主料命名为“清明粑”。从此,精粑名声渐盛,逐渐成为当百姓欢度清明节和祭祀祖宗的必备食品,尔后,清明粑传至安顺、花溪等周边地区,渐渐成为广大群众喜欢的食品之一。

    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白云山追寻建文皇帝的踪迹,在其不朽的经典《徐霞客游记》中为长顺清明粑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相传徐霞客到白云山时值清明时节,在附近家家做客时,有幸品尝了清明粑,立即盛赞精明粑为“素食之佳品”。1994年4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长顺考察时品尝了长顺清明粑,当场对精明粑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清明粑,是居住在古称“五溪地区”的各族人民过春社节与清明节时食用的两种节日食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所谓“五溪”,指的是湖南西部沅江上游的五条主要支流。

关于“五溪”,诗仙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吟咏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毗连地带,属于“五溪地区”,至今仍然保留许多古风,最明显的是吃春社饭和清明把。春社饭,习称“社饭”,本是过春社节的节日食品,但节日前后甚至一年四季都有“社饭”吃,许多饭店时有“社饭”供应,不受节日约束。

长期以来,每到大地回春的阴历二月.居住在“五溪地区”的各族村民纷纷过春社节,家家户户兴高采烈上山摘艾蒿,挖苦蒜,洗净切细,挤掉苦汁,文火焙干,按照适当比例,与糯米、粘米、腊肉、蒜苗、五香、咸盐等混合,用木甑菰熟,或用铁锅焖熟。观其外貌酷似“野菜饭”,明显保留远古时代采集生活的遗风,但味道却十分可口。

DJ阿峰8(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