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西安

家乡区县: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国际化的定位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社会演进的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都与古都西安密不可分。作为中国的千年古都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内涵、文物遗存、文化影响举世公认。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具有国际性、世界性,是西安推进国际化进程、建设国际化城市最重要的依托。

———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在我国109个旅游资源类型中,西安就有80个。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有许多属世界顶级水准,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旅游业产业关联度高,不仅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增加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与融合,而且能促进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国际合作,带动城市建设、相关经济领域和服务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是西安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亚洲知识与技术创新中心。西安有近百所各类高等院校,3000多个科研单位,是亚洲最大的航空城和中国的航天城。拥有近40万专业技术人员和42名两院院士,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有巨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把西安建成亚洲的教育、知识与技术创新中心,是增强西安核心竞争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的重要途径。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西安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同时现代文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也十分繁荣,具备了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的条件。文化交流可以成为西安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黄河中上游地区国际资本聚集中心。西安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经济体系和城市服务功能,成为辐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和商贸中心。截至2004年底实际利用外资25.51亿美元,2004年出口20.35亿美元,在西部11个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进入中西部地区的首选地。大力引进各种国际资本,使西安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国际金融机构和各类跨国公司的集中地,是推进西安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市的产业结构中,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5%,具有突出优势,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技术实力雄厚的产业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优产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改造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积极争取和承接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转移,是西安增强经济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重点。

1.3西安国际化的战略与策略

在国际化城市的一般标准中,西安的大学数量已经达标;目前R&D投资占GDP比重3.87%,离国际性城市的标准(5%)尚有一定距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年入境游客达到70多万人次,以美、日、韩等国游客为多。但是,西安人均GDP刚超过1800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23.34%,经济外向度只有27.91%,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程度和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功能国际化、国际化人口和外语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西安推进国际化和建设国际化城市,应以“世界性的特色型国际化城市”为目标,以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指向,以建立适应WTO规则的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为保障,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与策略。

———西安国际化的战略:内陆中心———外向型城市———国际都市。

内陆中心国际化发展需要以城市群和区域经济为依托。要以西安都市圈和关中经济带为主体,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为辐射区,大力推进“西咸一体化”,加快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的构建;不断加强与关中各市和陕南、陕北的合作,争取成为省内原油、煤炭、果品和药材等优势资源的加工地;进一步扩大与西北五省区的省会、首府城市的经济合作,促进与陇海兰新经济带各城市的经济互动,同时加强西部的南北交流及与东部地区的合作。要推进城市快速交通网络、市政等基础设施和以西安为中心的铁路枢纽及“米”字型公路干线建设,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与容纳力,成为国内主要旅游热点城市。到2010年前后,西安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取得较大进展,作为内陆中心的功能显著增强。

外向型城市建设外向型城市是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国际条件,通过扩大开放加速融入国际循环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是向国际化城市过渡的重要阶段,可以用人均GDP7000~8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60%、外贸依存度达30%等指标来衡量。西安建设外向型城市,就要争取进一步扩大入境游客的规模,并以人流带动国际资本、技术、信息、文化的流入。遵循WTO规则,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在更大的国际空间配置资源。依托新亚欧大陆桥,重开“新丝绸之路”,实施双向开放,密切与大陆桥东端韩、日的经贸往来和科技交流,承接两国的产业转移,着力加强与重点引资国、出口对象国的经济合作,并向中亚、西亚、欧洲及南亚辐射。到2020年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成为外向型城市。

国际都市西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与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大体同步。在成为外向型城市之后,在经济活动国际化、运行机制国际化、城市管理和环境标准国际化、基础设施功能国际化、社会文化交往国际化和提高居民素质等方面继续全面推进,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到2030年,人均GDP达10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70%、外贸依存度达到40%,初步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并进而在西部城市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

———西安国际化的策略:重点突破,特色带动,持续推进。当今,以文化发展促进城市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要以西安的历史、教育、科技、文化和旅游等优势资源为战略启动点,注意发展的内在联系与阶段性,兼顾优势领域与一般领域,兼顾国际区域与世界范围,突出重点、发挥特色,大力增强科技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旅游业竞争力,在这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以此带动其他领域的国际化,走西安特色的新型国际化道路。

1.4西安国际化的构建

1.4.1张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实施中华文明故都保护工程。推出古城复兴计划,实行“古新分治”。对古城墙内的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与传统民居要加大保护力度,不得拆迁;逐渐弱化和分离“古城”的行政、交通、居住等功能,强化其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功能。与“古城”保持一定的间隔,集中建设“新城”,以承接从“古城”转移出来的部分功能,重组和完善西安城市功能体系。把四大遗址、秦汉唐陵等周秦汉唐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古都及其周边文化带的整体保护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争取列为“中华文明故都保护”的国家工程,采取国家支持、城市运营、社会参与、国际援助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建设,使西安成为中国对外的国家文化形象。

———提升丝绸之路起点形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出将丝绸之路作为文化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概念,并指出该路线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要重新审视西安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世界价值,按照杰出性、完整性、系统性的要求,抓紧研究并划定与此有关的历史文化遗产范围,制定、实施保护方案,力争成为首批列入这条文化路线的世界遗产组群项目。

1.4.2创建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按照“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思路,编制新一轮旅游规划,以名城、名山、名水、名文物景点为载体,围绕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主题整合资源,提高旅游产品、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的国际化程度,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特色旅游品牌。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古城及文物保护与旅游景点开发相结合,按照板块开发、专题深化和精品带动的策略,加快环古城墙、四大遗址、曲江、终南山、佛道文化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形成文化遗产观光游、秦岭自然风光游、关中民俗风情游、健康休闲娱乐游、现代科技文教游等五大精品线路。针对不同国别、地区的游客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建立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协调机制,加强国际国内旅游合作,调整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结构,发展会展旅游和商务旅游,更新宣传促销手段并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增加一批高档次、有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设施,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健全旅游信息咨询系统。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环境的综合整治,健全投诉、理赔、稽查、安全救援系统,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规范与个性化的服务。

———搞好旅游商品开发。深入研究旅游和购物心理,开发具有浓郁地域、景区特色和人文特点的旅游商品。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旅游商品研制生产展销基地、环古城墙旅游购物街区、西部旅游商品批发交易市场,使西安成为区域和国际性的旅游商品生产流通中心。

1.4.3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构建知识创新策源地和西部人才高地。融合地区科技教育资源,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依托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组织实施中长期科技创新和攻关规划,在基础性、前沿性和原创性上取得突破。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创建世界名牌大学、名牌研究院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人才聚集能力,重点培养和引进企业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国际化提供人才保证。

———建设西部技术创新和产业国际化基地。形成体制、环境、产业和人才的优势,大力推进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二次创业”,使其成为西部地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国际化的基地。加快国家级软件园建设,把西安建成“中国软件之都”。加快提升西安出口加工区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其转型为自由贸易区,并设立专业分区。

———形成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把握世界技术革命和产业调整的趋势,制定正确的技术、产业创新战略。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升级。大力振兴现代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强势企业,加快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航天科技产业园区及重型汽车、节能轿车等大项目建设。制定西安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生物、生命和基因工程技术产业,力争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抢占先机。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和外向型服务业。

——拓展对外贸易和国际市场。走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对外经贸发展之路。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和地方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争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不断优化外贸企业结构和产品,促进扩大进出口规模。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重视适销的传统产品出口。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点。

———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抓住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机遇,主动应对入世后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形势,调整引资结构,提高引资质量,加强项目的组织准备,积极探索引进外资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机制。推进大型优势企业与世界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大幅增加跨国集团、国际金融机构、投资营销中心和专业中介服务公司等的入驻数量。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推动优质企业在境外发行B股、H股,重视和加强民营企业的对外招商工作。

 

 

春春(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