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出生地—华家岭乡位于通渭县西北部,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2445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是甘肃省通渭县辖乡。1949年设华岭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1年更名为华家岭公社,1983年改置乡。位于县境西部偏北,距县城29公里。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1.8万。312国道(旧线)、华(家岭)通(渭)公路纵横贯境。辖新站、小牛沟、大牛沟、朱家堡、梁家罕 、石卜沟、高尧、骟马沟、黄鹤滩、牛家山、世歌尧、活马滩、后湾、席家罕 、老站、石窝、李家岔、班家岔17个村委会。属高寒山区,华家岭海拔2457米,为四水分流地区。乡镇企业有地毯、农机具、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莜麦、土豆,盛产胡麻。
华岭乡-行政区划:华岭乡辖新站、小牛沟、大牛沟、朱家堡、梁家罕 、石卜沟、高尧、骟马沟、黄鹤滩、牛家山、世歌尧、活马滩、后湾、席家罕 、老站、石窝、李家岔、班家岔17个村委会。
华家岭乡抢抓全市打造“中国薯都”的良好机遇,积极邀请省农科院王一航教授对全乡发展马铃薯良种推广体系进行论证和帮助指导,通过广泛宣传动员、专家讲授、组建协会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华家岭乡先后4次邀请王一航教授在老站等地对全乡三级干部和种植农户进行了专题培训,就马铃薯种薯种植的前景效益作分析论证,对种植技术要点和全程规范进行系统讲解。乡上同步组织农技人员编印《土豆良种繁育技术》,结合千名干部下基层帮扶活动,逐村逐户散发资料,现场讲解培训,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年内高标准、规范化建成老站、石卜沟等8村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土豆种植示范片带3.5万亩。
华家岭乡土豆良种繁育基地当年可产出种薯8336吨,次年推广种植6.7万亩,良种增幅15%,每亩增产达225公斤,种植农户净增收入750.24万元,而种薯种植户也因此净增收入16 6.72万元,人均增收96元。华岭乡的另一个特色产业是北山绿色放养鸡。大牛村有草山,植被面积大,针对这种情况, 大牛村今年投资45万元,建成3座砖木结构的鸡舍,放养珍珠鸡、乌鸡、七色鸡等。为加大科技增收力度,华家岭乡坚持把扩大种植面积与提高产业开发水平相结合,充分利用“院地合作”、“企地合作”平台,制定并落实“农户填报、干部担保、村两委贷款调运回收”的土豆繁育和调运机制,在西岖村、石勿村高标准建成甘肃省农科院陇薯6号、3号原种基地420亩。为搞好种薯繁育、外调工作,乡上抽调精干力量,成立马铃薯产业办公室,专人负责产业开发,并对种薯种植户实行档案管理。乡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完成示范片带的机械化种植,有效降低了马铃薯作业强度,提升了机械化耕作水平。为更好地服务马铃薯产业发展,乡上无偿投入或贴息给重点种植基地和贫困户种植资金,协调金融机构简化手续,扩大小额信贷资金投放范围,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种植资金不足的难题。华岭乡气候冷凉,土壤以山地黑垆土为主,富含钾素,有机质含量较高,雨热同季,对于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自然条件不亚于渭源的会川,在华岭进行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潜力巨大。为了将华岭建成甘肃省旱区土豆良种扩繁基地,除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外,华岭乡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民技术培训要点;一些通过种植土豆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加入到了种薯扩繁的行列之中。独特的气候、充裕的耕地、科技的支撑、巨大的市场会使华岭成为甘肃省旱区马铃薯良种重要的扩繁基地。华岭乡部分村社已实现了梯田化,绝大多数梯田能够进行机械深松,一些村社已经实现马铃薯机播机收。根据规划,明年全乡的原种扩繁面积将达到1000亩,脱毒二级种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华家岭乡境内沟谷纵横,梁岭交错,土壤以山地黑垆土为主,富含钾素,有机质含量高。因海拔高,气候冷凉,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周期长,农作物病害发生轻,是发展土豆种植的绝佳区域。
华家岭加大科技增收力度 ,坚持把扩大种植面积与提高产业开发水平相结合,充分利用“院地合作”、“企地合作”平台,制定并落实“农户填报、干部担保、村两委贷款调运回收” 的土豆繁育和调运机制,在西岖村、石勿村高标准建成省农科院陇薯6号、3号原种基地420亩。为搞好种薯繁育、外调工作,乡上抽调精干力量,成立马铃薯产业办公室,专人负责产业开发,并对种薯种植户实行档案管理。乡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完成示范片带的机械化种植,有效降低了马铃薯作业强度,提升了机械化耕作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土豆产业发展,乡上无偿投入或贴息给重点种植基地和贫困户种植资金,协调金融机构简化手续,扩大小额信贷资金投放范围,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种植资金不足的难题。华岭乡退耕还林工程通渭县华岭乡发扬“三苦”精神,组织全乡干部群众坚持走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路子,使昔日的穷山恶水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该乡林草保存面积已达到3.7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16%,成为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绿化战线上的典型。华岭乡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来抓。为了搞好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该乡50名干部先后多次深入到农户家中,算种粮与种树的对比账,算生态账、增收账。与此同时,该乡积极与县粮食部门协调,调运小麦10万公斤。
以上就是我对我的家乡的简介,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参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