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是渔民们千百年来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出来并通过代代口传,不断修改,逐步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歌。它们有的粗犷辽阔,唱出了渔民们在波涛浩荡的大海中捕鱼劳作的搏斗精神;有的优美轻柔,唱出了渔民们对绿波荡漾港湾的深爱之情;有的缠哺婉转,唱出了在封建婚姻制度压迫下的痛苦及坚贞的爱情。
陆丰沿海甲子、碣石、湖东、金厢一带渔民中,流传着许多曲调丰富,韵律独特的渔歌,这些渔歌曲式比较简短,一般由二个乐旬组成一曲,基本上是中国民歌的羽调式(如《新娘调》)、宫调式(如《金鸡板》、《落神板》、《斗歌板》等)、徵调式(如《爱夫板》、《马鞭板》、《艳舵板》等),还有一些商调式的渔歌。这些渔歌的旋律和节奏大都带有海景和渔民在海上的劳作或渔妇纺线、织网、补阔、划艇及一些伤感的形象特征。当然,也有部分婉转活泼的和爱情的渔歌,它们都表现了陆丰渔民多姿多彩的渔家风情。
据史料记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在陆丰县碣石镇的地下组织就已组织过教师去记录渔歌,并引领他们用渔歌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解放后,渔歌作为陆丰县主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在紧密地配合党的各个中心任务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宣传作用,并不断地发展着。一九五四年,陆丰县举行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当时碣石渔民歌手徐十一和甲子业余渔歌演唱组的李秀枝、李哑、乃妹,鸟撰等同志的演出,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之后,渔歌便开始迅速地传播了。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以歌舞形式编成的表达渔民海上和家庭劳动生活的节目《渔民之歌》先后参加了粤东专区和广东省的文艺会演。一九五八年以后,逐步出现了一些渔歌剧。一九六二年林力中老师曾编印了《陆丰渔歌》第一集,但“文革”期间,陆丰县仅有的一些民间资料,被当为“四旧”毁得一干二净。打倒“四人帮”后,渔歌又得到解放。在当时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下,一九七八年八月,《陆丰渔歌资料》第一辑编印成功,共印发五百余本,提供给省内外音乐院校、民间艺术研究部门和省内各县文化事业单位参考使用,受到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
一九七八年“甲子渔歌队”成立,重新继承应用渔歌开展政治文化宣传的传统。值得贺喜的是该队的渔歌创作节目《织网歌》、《渔家跟着共产党》以及老渔歌手黄人勿、李秀枝的对唱节目,受到了十二县市有关专家和代表们的好评。
陆丰渔歌,唱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故事,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各种无奈与艰辛,更唱出了他们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陆丰渔歌,海边最美的歌声,那个永远烙印在我们心里、脑海里的歌声!
http://www.wutongzi.com/uc/76828892.html
http://www.wm23.com/wiki/uc/86142.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