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魏婵:快乐的九旬女“猪倌”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人物速写:方魏婵,普宁市洪阳镇人,生于1923年。嫁到棉湖镇湖西村一农户后就当起了“猪倌”,70多年来从不间断。如今91岁高龄的她,依然快乐养猪,过着充实、幸福的晚年。
“我养猪至今已70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91岁高龄的方魏婵一边把泔水倒进猪圈的猪槽里,一边笑着说道。她如今耳朵有点背,眼睛有点花,可是手脚很利索,说话中气十足。
桃李年华学农活
方魏婵籍贯普宁市洪阳镇,娘家是开饮食店的,小时候家境殷实,生活无忧无虑。20岁那年,她由祖母牵线,嫁到揭西县棉湖镇湖西村(其时,湖西村隶属于普宁大坝镇管辖)。夫家以务农为生,方魏婵也过起了拿锄头下地劳动和在家养鸡养猪的生活。
农村人习惯起早贪黑,方魏婵起初难以适应;而且,那个时候在农村,做饭时用的是“炉灶”,需要以稻草作为燃料,浓烟常常呛得她够难受的。婆婆还交代她烧火做饭的时候边“剁猪菜”,做完饭可以利用炉灶的余热将“猪菜”烧热,再去喂猪。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会浪费柴火。
方魏婵没少觉得委屈,可是,她一直默默坚持,吃得苦中苦。“起初,我特别无法适应这样清贫而忙碌的生活,可是那个年代的人,心中的信念是很笃定的,除了适应生活、学会劳动,我别无选择!”老人家很淡然地说道。
持家有道贤内助
适应农村生活的方魏婵,很快地从婆婆手中挑起了洗衣、做饭、喂猪的担子。不论数九寒冬,她都会格外“关心”家里喂养的猪。因为,那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她说,“猪仔”饲养到可以屠宰,一般需要10个月的时间。她养过的猪,最少的时候是一批次只有一只,最多的时候是一批次13只(一只大白猪、一只母猪以及十一只“猪仔”)。 “年轻时我养过母猪,母猪分娩时,半夜三更都得起来察看。”天冷的时候,母猪生产,得铺一些稻草在猪圈里,防止“猪仔”出生后被冻死。母猪有十二个乳头,如果母猪生出的“猪仔”超过12只,方魏婵就会将“超生”的“猪仔”抱到母猪的奶头处喂奶,防止早先出生的猪仔“占据”母猪乳头而导致“超生”的猪活活饿死。翌日,她就会叫丈夫将“超生”的猪仔带到镇里的猪圩去卖(有的人家养的母猪生的“猪仔”数量太少,主人就会到猪圩买来出生不久的“猪仔”,以期将来可以卖更多的钱)。
年复一年,方魏婵勤勤恳恳,不怕脏,不怕累,充当丈夫的贤内助,养猪赚钱,补贴家用。这一晃就是71年!
耄耋之年仍养猪
如果说以前辛劳养猪是为了生计,那么现在方魏婵完全可以选择“退休”——儿子儿媳除了种点菜,就是在家含饴弄孙;孙子孙媳妇均为人民教师,一家子生活可算滋润。可是,老人家依然以养猪为乐趣。
在典型的“下山虎”格局的老屋,一边的门楼用来做猪圈,天井里摆着一桶桶由儿子儿媳从工厂食堂等地载来的剩菜剩饭。“老人家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起来,从天井里的水泵打出水冲洗猪圈,然后将猪食舀到猪槽里喂猪。”方魏婵的儿子说。几年前,方魏婵的老伴去世后,家里人就决定不让老人再喂猪了。可是,那段时间老人闲来无事,常常呆在家里,神思忧郁,竟然到了寻医问药的地步,然而疗效甚微。亲戚们得知情况,都支持老人“重操旧业”,一来可以转移其注意力,让她晚年有所寄托;二来可以让她适当“劳动”,舒活筋骨。家里人决定试一试,事实证明,几年下来,老人家身体依然硬朗,过得健康、充实而快乐。
方魏婵,这个属猪的老太太,与猪打了70多年交道,耄耋之年依然快乐地当着“猪倌”,安度自己的晚年。

莫一烈(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