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5°42′23″至36°21′05 ″,东经119°0′19″至119°43′56″。
地质
诸城位于鲁东断块诸城盆地之中,该盆地系中生代时期的断陷盆地,有中生代莱阳组、青山组和王氏组底层构成,该套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页岩、砾岩等,青山组地层含火山碎屑岩,总厚达数千米。新生代以来,该盆地处于隆起剥蚀状态,在地貌上表现为低山丘陵地形。无第三系堆积,局部有很薄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小于20米。境内岩浆岩分布比较广泛,太古——元古代岩浆活动不十分发育,侵入岩体一般较小。中生代岩浆活动较强烈,形成大面积火山岩及多种侵入岩。境内发育的中生代侵入岩,集中分布在郝戈庄断裂以南的桃林——报屋顶背斜和桃林——高阁庄破火山口内及其附近。境内中生代侵入岩只发育燕山晚期侵入岩,根据活动的先后,与邻区对比可分早期艾山阶段侵入岩和晚期崂山阶段侵入岩。
地貌
诸城市位于山东半岛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地势南高北低,自南而东为起伏较大的山岭地带,间有若干谷状盆地,西部、中部及北部,系大片波状平原,属胶莱冲积平原南部的潍河平原,其边缘有低缓山丘分布。洼地、水面分布于境内各地。
水文
诸城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59亿立方米,偏丰年为6.56亿立方米,平水年为4.09亿立方米,偏枯年为2.62亿立方米。天然入境客水,多年平均量为1.31亿立方米,偏丰年为1.87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16亿立方米,偏枯年为0.75亿立方米。
气候
诸城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因所处纬度常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天气多变,有不同程度的旱涝、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春季(3~5月)太阳辐射逐渐加强,气温回升,蒙古高压强度减弱,但仍频繁南下,南北气流互有进退,常出现降温和晚霜冻,有时产生雷阵雨、冰雹等天气。是大风最多、湿度最小、蒸发最强的季节,常有春旱发生。
夏季(6~8月)受副热带高压和西南暖湿气流控制,高温、高湿、多雨,经常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天气,是洪涝灾害多发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
秋季(9~11月)入秋以后,暖湿空气势力减弱并逐渐南退,降水迅速减少,蒙古高压加强,经常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形成晴朗少雨,温度适中,日夜温差大,秋高气爽的气候,并有初霜冻出现。
冬季(12~次年2月)受强大蒙古高压影响,不断有冷空气爆发南下,气候干燥,天气寒冷,雨雪稀少,是全年最冷、降水最少的季节,盛行西北风。1月份气温全年最低,平均-1.3℃,极端最低气温-14.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