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都杨梅

家乡区县: 浙江省上虞区

在浙江上虞白马湖边,一个叫“二都”的乡村里,聚满了一拨拨来自上海、南京、杭州的游客,这重重叠叠、高高矮矮的树林里,这初夏的山间氤氲中,放飞着挣脱都市樊篱的自由心灵,流溢着二都杨梅的艳羡之情。     

 杨梅,因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稽出杨梅世无双,深知风味胜他乡”的诗句。而据清光绪二十五年《上虞县志》校续述“嘉泰志及万历志盛称山、会、余、萧而不及虞邑,今吾邑所产者盛于他邑”、“产不一处,出县北杨家溪尤佳”。古时杨家溪一带,其行政区划属二都,故称“二都杨梅”。      

因袭“二都”一带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之利,“二都”杨梅以其果大、色艳、质优、味美而闻名遐迩。宋代诗人平可正有诗曰:“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可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我想,这于“二都”杨梅言之,该是恰如其分,毫不为过的。我敢断言,大诗人苏东坡,如若当年尝过“二都”杨梅,则必会留下“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二都’杨梅”之感喟。作为“越中果品第一案”的“二都”杨梅,更因曾是慈禧的贡品而身价百倍。     

 在人们的记忆中,杨梅该是与红色有缘的。殊不知,“二都”杨梅还有水晶品种,俗称“白沙”杨梅。看似白色,不免让人倒了胃口,然细细品味,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而“三月不知肉味”!     

 “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宋代大诗人陆游描绘了杨梅果熟时满山皆红,人们喜摘杨梅运送京城的盛况。而今,“二都”杨梅因产量骤增,且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故杨梅红遍、层林尽染之时,满山野皆是摘吃杨梅的客人。如逢雾天,杨梅林便越发显得俊逸。雾,是杨梅的霓裳,有了雾,杨梅就有了活活的灵气,雾滋润着杨梅,催发了杨梅内蕴的意识。     

 不到“二都”,不知杨梅红;不到“二都”,不知情意浓。“二都”人的纯朴和好客,确乎让一些不速之客始料未及。每每杨梅红了的时节,家家户户准会在各自的杨梅树下放上一小罐清水,加上些许食盐,凡外乡人去杨梅林观景尝鲜者,均可摘下杨梅在那盐水罐子里浸泡着吃。这种吃法,其实并不是今人的发明,早在唐代就已风行。有李白诗为证:“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妇。”想必,当年诗仙是去过“二都”,见证过盐水泡杨梅的,否则,他何以留下这写景状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诗句呢?

suki(2014-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