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民间传统小吃多不胜数,而我最喜欢的是刀切糍。
刀切糍这个名字来自一段有趣的传说。当年清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这一日来到清远飞来寺游玩,览大雄宝殿,观飞泉瀑布,蹬十九福地,探归猿古洞,瞰禺峡风光,不由大赞当年舜帝二子选址够眼光,又赞前贤苏学士笔杆了得,“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两句诗把禺峡风光概括尽了。高兴之余,乾隆问及清远风土人情,地方特产。乾隆饥肠辘辘,对张太监说要吃面条,便叫张太监找来当地居民陈某这下可急坏了陈某。你说为何?众所周知,清远人一贯以米饭为主,辅以番薯芋头等杂粮,去哪里找面条呢?若不做这生意嘛,又太可惜,二两银可买两担米,这到嘴边的肉怎能轻易丢呢!他一边承诺,一边快步回家与妻子商量。陈妻也精灵,只见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立即叫丈夫烧水杀鹅,自己则快手快脚和起一团“面”来。不一会儿,两大碗“面条”烧好,夫妻俩赶紧送到乾隆主仆二人的面前。只见乾隆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突然,乾隆发问:“你这面条为何与北京的‘刀削面’大不相同?”陈某以为被乾隆看出了破绽,诚惶诚恐地说:“这,这个是刀……”。机灵的陈妻立即接上话道:“客官,这是清远‘刀削面’,味道怎么样?”“好极了,比北京的‘刀削面’好吃。”乾隆高兴说。陈某如释重负,赶忙对客人说:“其实,我们当地人叫‘刀切糍’,并不叫‘刀削面’,是用黏米粉做成的,再用鹅汤等上汤煮熟,加芫荽、香葱等配料即可吃了。”“‘刀切糍’味道好,名字也好。”乾隆一再赞赏。事后,人们才知道该主仆二人其实是乾隆与张太监。从此,清远(尤其清新民间)各地都流行吃“刀切糍”。
没错,清远刀切糍与刀削面有很大区别,主要区别于它们的原材料,刀切糍是用搓透的粘米团切成条,而刀削面是用刀削面粉团,口感大为不同。清远特别喜欢在春节期间吃刀切糍,因为春节都能吃上鹅肉,而煮鹅肉的汁就是制作美味刀切糍的重要材料,把它放入煮沸的鹅汤内,熟后再放芹菜、芜茜、雪豆等,既有鹅香又够溜滑,真是人间上品。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吃上刀切糍总有家的味道,总有思念的情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