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神秘的历史——香云纱

家乡区县: 佛山市顺德区

香云纱本名莨纱、莨纱绸是莨纱与莨绸的合称,北京称为靠纱。是岭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织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它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要求的技艺精湛,具有穿着滑爽、凉快、除菌、驱虫、对皮肤具有保健作用的特点,因穿着后涂层慢慢脱落露出褐黄色的底色过去被形态的称为软黄金。 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纯植物与矿物染整的丝绸面料。
2008年,因社会上的炒作将原本的晒莨染整工艺以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顺德伦教成艺晒莨厂为保护传承单位,该厂经理梁珠于2009年获得了香云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顺德伦教是这个产品染整技艺的传承地,有500多年历史传统的染整技艺,2009年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在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正式挂牌。2013年《地理标志产品香云纱》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发布。
莨纱是指以经线组织为绞纱组织在平纹地上起绞纱组织的胚纱经晒莨后成品称之为莨纱。
莨绸传统莨绸应指以平纹组织经晒莨后的产品称之为莨绸。
旧社会因穿着习惯的不同,男人需外出办事女人待在深闺,素有男人穿纱女人穿绸的习惯。莨纱是生织的全真丝提花绞纱织物,下机后先将白坯纱绸练熟再洗水、晒干,平铺在空旷草地上,洒(或浸)以薯液(一种茨莨果植物的宿根液,其中含有丰富的胶质),反复洒晒(或浸晒)36~40次后,再用河泥覆于绸面,使覆泥的一面呈黑色,背面呈棕黄色。也有晒凉不覆泥的,绸面则呈棕红色(且一面深一面浅(因晒制时通过日照把底面莨液抽上正面的结果)。
莨纱经晒莨处理后,成为独具一格的丝质拷胶衣料。莨纱又称香云纱,绸面富有光泽,其色泽经日晒、水洗牢度较好,织物防水性强且容易散发水份,宜制各种夏季便服、旗袍、香港衫,穿着凉快滑爽,耐穿易洗。但是莨纱表面的黑胶耐牢度差,容易脱胶露底。旧的莨绸衣服一般黑面涂层随着穿着时间的久远,涂层回逐渐脱落而形成一种古朴的感觉,且涂层脱落后衣服会越来越柔软。
民国20年(1931年)广州市郊大刀山出土一块晋朝太宁二年(324年)的麻布,是用薯莨染整过的一面红一面褐的麻织物,说明当时已有较高的染整技术。
起源民间传说:珠三角渔民用薯莨浸泡渔网使渔网变的坚挺耐用,渔民在浸泡渔网时衣服上也染上了薯莨汁.日而久之渔民的衣服和他们所在的工作环境河涌的河泥发生变化,渔民觉得衣服浸泡了薯莨汁后衣服也像渔网那样坚挺再沾染了河泥使衣服发出黑色的光亮.衣服越穿越柔软耐用.因此渔民在浸泡渔网时也开始浸泡自己日常生活的衣服.珠三角当时到处都是桑基鱼塘,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因丝绸面料用久了较易发黄,并易绉,不耐穿. 逐渐生产丝绸的农户将这种渔民浸泡织物的方法,用于浸泡丝绸面料上,这就是莨纱绸染整的前身.
据《广东省志·丝绸志》所记载,莨纱早期的产地是南海。[6] 据《广东省纺织工业志》、《广东省志·丝绸志》、《南海县纺织工业志》等典籍介绍,19世纪40年代,南海西樵民乐村一带开始使用薯莨、河泥等对平纹绸进行染整,经过浸莨汁、封莨水、过河泥等十多道工序后,使原来柔软的绸缎变为厚朴的绸料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海开始织造莨绸(平纹织物经晒莨后形成).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番禺市桥镇开始盛行晒制莨布的手工业生产.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南海西樵民乐儒林村民程家改革标梭平纹机,逐步演变成12片综小提 花机和“啤架机”;清末,又发明了“扯花”机,可织较复杂花纹图案的品种。每部织机需两人同时操作,一人在下边织,一人在花楼上执衢扯花.
民国4年(1915年),因当时盛行的“莨绸”在穿着上比较闷热而且当时未有现今的印花工艺使莨绸较为单调,南海西樵民乐儒林村程家的程绍江、程炳全、程泽、程周等4人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出纽眼通花的纱绸,“香云纱”俗称“白坯纱”,经过晒莨后的成品称“莨纱”这是广东丝织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此后,佛山、广州、顺德相继开辟了生产“白坯纱”和莨纱的工厂、晒场,使珠江三角洲呈现莨纱生产的欣欣向荣局面.与此同时,南海县民乐各地丝织生产更是各具特色:如程家织纱,潘家织罗,葆美织绫,云窖、莘涌织绸,华夏、朗心织绉纱,吉赞织孟买绸等.当地居民绝大多数从事丝织业,务农者不多.儒林村程家全族人600余人,除一人务农外,其余均以织造纱绸为生.
莨纱绸是一种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于岭南的独特的夏季服装面料,由于该面料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的特点,特别受到沿海地区渔民的青睐。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类新型纺织纤维和纺织产品不断发展涌现,薯莨纱早已在市场上绝了迹,我们只能偶尔在老电影如《南海潮》、《红色娘子军》等老电影中才能看到它的身影:老渔民、南霸天、老四等人都穿过这种外黑内棕,略带闪光效果的对襟布扣绸布衫。[7] 现在也有一些电视剧中有类似的衣衫,比如《敌后武工队》中的大汉奸刘魁胜的衣服,粗一看好像是黑面棕色里子,其实那是用两层不同颜色面料做的仿香云纱风格的假薯莨衫。
薯莨纱的生产历史悠久,南海、顺德和番禺是香云纱主要产地。坊间传说话在明朝永乐年间其实不实在查阅整个明代织造使都没有记录过这个产品,晒莨业应产生在清同光年间当时生产莨绸“平纹织物”薯莨纱应是民国四年1915年7月后开始生产.从那时一直到20世纪初,薯莨纱数百年来一直由民间手工生产,中国第一个工厂化生产薯莨纱的企业是南海西樵人欧济川创立广东佛山的公记隆丝织厂前身。从本世纪三十年底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初,薯莨纱都是该厂出口创汇的传统产品,销售对象主要是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华侨老用户。建国后曾根据不同的绸坯分别称为香云纱(纱组织),和薯莨绸(平纹组织)。其后由于晒莨所用的绸坯种类不断发展,故而统称为莨纱绸。至80年代,广义而言,莨纱绸的坯源已大大拓宽,电力纺真丝细花绸或其他真丝坯绸都可以用来晒莨,后还有用人丝胶织或印花坯绸来晒莨,唯因这些坯绸原料条份细,组织结构细密,表面光洁,印花坯丝坯被化学原料浸染,使薯莨液汁不易充分渗透和粘附于织物结构内,晒成成品后穿着中易产生脱莨,这是与传统生产的莨纱不可比拟的。

- -(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