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
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祖先及馈亲友者也。”清末民初一首羊城竹枝词也有“珠盒描金红络索,馈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见当时已有把煎堆作为年宵礼品之俗。 其中,顺德龙江煎堆用糯米粉搓合黏米粉擀薄作皮,爆谷花与炸花生仁加糖浆拌匀,捏成拳头大小的球状,将薄皮包馅捏紧,表面撒满芝麻,入油炸至金黄色即成。由于它实心,呈圆球形,最能体现“煎堆辘辘,金银满屋”的吉祥意蕴,故历来被奉为煎堆的正宗。龙江煎堆的来历,包含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据说某年除夕,一只叫“犭连”的怪兽窜到龙江,见人就咬。一名叫阿堆的热血男儿心生妙计,于翌年年三十晚,用糯米粉塑成一颗人头,内用渗上烈酒的鲜肉作馅,经油炸后画上眉眼口鼻,嵌在披衣的草人身上。怪兽又来作祟,吃“人头”后醉倒在地。阿堆等人经搏斗把怪兽击毙,而在搏斗中,勇敢的阿堆不幸身亡。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岁晚就油炸煎堆敬奉,并命名“煎堆”。 样样都很好吃撒~~
发财年糕
在广东,过年的时候必备的年货是年糕,就算不吃,也要在家里摆上一块,图个“好意头”。年糕皆因有个好彩头———“年高”,有发财、步步高、甜蜜的意义,寓意新的一年圆满甜美的生活。
油角
油角,又称“角仔”,是广东贺年食品之一。材料主要是糯米粉、花生、芝麻、砂糖等。制作方法是先用糯米粉搓成粉皮,切出成直径约两寸的圆形小块,然后在中间放入炒过的花生、芝麻及砂糖,对折后在边缘折出花边。之后将油角放在热油中炸成金黄色而成。油角的“角”可能是“饺”的意思。在某些广东方言中“角”及“饺”的发音接近,而油角的形状及制法亦和饺子类似。
花生椰蓉酥角
酥角,即广东人过年必备的“油角”。从前,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开锅炸油角,一家大小围在一起搓皮包馅,其乐融融;而左邻右里拜年的时候,这些油角便成了相互馈赠不可缺少的应节食品。
把糯米粉加入到红糖水中两边对折,收好边,用指甲沿边一路轻轻的锁边,捏成麻绳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