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为周秦汉唐等朝代的建都之地,是一系列中华民俗文化的诞生之地。千百年来,西安一带的民俗事象不断发展,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点。
人生礼仪习俗 人的一生由出生、成人、结婚、生儿育女,最后到死亡,是一个被传统文化所认为的轮回过程,其间有一系列民俗活动和其他事务要进行。
寿诞习俗
孩子出生,要在门帘子上夹一绺红布,以避免生人尤其是男性闯入产妇的房间。孩子出生的翌日,父亲要拿着礼物到孩子的舅家去,孩子的外奶于第三天提着醪糟、鸡蛋、大枣、红白糖等前来“下奶”。孩子出生以后,要给孩子取乳名(俗称“小名”)。西安城乡给孩子取乳名要避开长辈的名、字、号,男孩一般按照生年的天干地支、当地特点或者当时历史事件、以及取带有动物字眼的乳名,女孩一般用花、芬、芳、英、兰、香、秀等字眼。给孩子做满月的时间,男孩是三十天,女孩是二十九天。孩子过百天前,村里一些老年妇女,走家串户为孩子凑“百家锁(又叫‘长寿锁’)”。孩子过生日,一般家庭都是给孩子炒一只鸡蛋吃,取“吉祥如意”的意思,因为西安方言鸡、吉两字同音。西安中老年人的寿诞以富贵人家为最隆重,普通家庭中老年人的寿诞,一般给过生日者一人或者全家吃一顿长面条(俗谓之“长寿面”)。改革开放以来也有送生日蛋糕,点上蜡烛由老寿星吹灭蜡烛后吃蛋糕的。
婚姻习俗
西安城乡的婚姻习俗基本上依照旧制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男子到了婚配年龄,则请媒人拿上四重礼物到女方家去,城区等处谓之“发脚”,户县谓之“发媒”,待女家同意后定下黄道吉日娶亲。西安人忌讳在男女任意一方的本命年完婚,忌讳孕妇娶亲、送亲。辛亥革命以前,城乡的联姻形式一般由媒人撮合,一些家庭也有指腹为婚、结娃娃亲以及“招夫养夫”等婚姻形式,一些富贵者也有娶一个或者若干个姨太太的。辛亥革命以后城内知识分子时兴自由恋爱,均是一夫一妻式家庭。
丧葬习俗
父母年迈时,儿子们就为父母置办丧葬所需的寿材、寿衣(俗称“老衣”)以及孝子的孝服等。寿材以柏木为上等,松木次之,桐木等更次之。寿衣以民国及其以前的礼服为准,男寿衣为长袍马褂,女寿衣为短衣长裙。西安城乡的丧服有头布、孝袍、孝裙、白褂子、孝衫、白鞋。烧纸一般定在老人断气的翌日,也有于盛殓前进行的。老人安葬后又在“三七”“五七”“百日”以及“头周年”“二周年”进行纪念,以“三周年(简称‘三年’)”为最隆重。三周年时要搭礼棚,请乐人,请道士或者居士念经,于前天晚上或者当天请大戏或者小戏班子演戏,待在坟前谢孝后大宴宾朋。至此,丧葬结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