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剪纸
在庆阳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农村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裱糊墙壁,又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围、墙壁、门扇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这些剪纸花,因贴的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贴在门上的叫门花,贴在窗上的叫窗花,贴在炕墙上的叫炕围花,贴在顶棚上的叫顶棚花。
走进庆阳农舍,随处可见贴在墙壁上的剪纸花,有些已不再住人的窑洞房舍的窗框上、炕围上,被烟火熏得发黑的剪纸花依然牢牢地贴在那里。剪纸在庆阳,如同五谷杂粮一样必不可少,哪里有人住,哪里就有纸剪的花。剪纸,在庆阳成了农村妇女美化生活、抒发情感的精神依托。窗户、门扇、窑壁、炕围则成了妇女展现手艺的美术天地。
庆阳剪纸源于生活、讲究情趣,是劳动妇女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的结晶,是她们的爱心浇灌的花朵。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先生称剪纸艺人是“真正的艺术家”。并说,“庆阳剪纸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艺术学领域里,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课题。一幅传统的陇东民俗剪纸,不仅是一张剪纸,而且是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结晶。”
内容取材:
庆阳剪纸,取材宽广。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特别是家庭院落这方圣土内的男女娃娃、牛羊骡马、猪狗猫兔、瓜果蔬菜,因为天天见,对它们观察深透,因而成了妇女们剪刀下永久的题材。她们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取舍剪制来装饰美化家庭环境,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庆阳剪纸内容丰富多彩。有表达吉祥喜庆、反映传统民俗的“二龙戏珠”、“骆驼进宝”、“吉兽图”、“麻姑献寿”;有反映生殖繁衍、美好爱情的“孔雀戏牡丹”、“蝴蝶恋花”、“喜鹊踏梅”、“鱼儿钻莲”;有保佑平安康乐、祈求神兽降福的“老虎下山”、“狮子滚绣球”、“抓髻娃娃”、“送福娃娃”;有民间故事“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王祥卧冰”;有表达对劳动果实喜爱的麦穗、谷穗、瓜果、桃杏等等。这些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习俗,充满着她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热爱和追求。
艺术特色:
庆阳剪纸古拙质朴、粗犷奔放、简单明快、线条洗练。与全国同类民间剪纸相比,独具特色。
一是原始图腾文化的遗存。庆阳位于陕甘宁三省交会地带,远离大城市,交通闭塞,很少受外来文化冲击。作为生命象征的龙为图腾的龙文化,以鹿为图腾的鹿文化,在国内其他地方近乎绝迹,但在庆阳剪纸中一直延续并保留了下来。如“人头鱼”、“神鱼瓶”、“娃娃鱼”都是以鱼、龙、蛇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的传承。剪纸“寿花”,既有鹿头纹样的原始图腾形态,又在向生命之树的植物形态发展一卜有双鸟的轴对称形剪纸“生命之树”(扶桑树),是两汉广为流传的图样。令人震惊的是,两汉时代先民的民俗和图样,竟然一直蕴藏在庆阳剪纸中流传下来。这在全国民间剪纸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是古代阴阳哲学观的载体。西方哲学以自然科学观点认识世界,而中国古典哲学是以阴阳观认识世界的,形成了阴阳五行说。庆阳剪纸,揭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阴阳哲学的奥秘。《绎史》中“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说的就是阴阳哲学观。庆阳民间也有以男为阳,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等哲学观念。镇原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剪出的《抓髻娃娃》,一手捧鸡,一手捧鱼,或一手捧鸡,一手捧兔,都是以鸡、兔或鸡、鱼象征日月、天地的哲学观念的反映。此外,《双鱼枕》、《虎头蟾》等剪纸都是远古阴阳哲学观念的载体。
三,是远古文物的“纸化石”。庆阳是远古文化的巨大宝库,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蕴藏着得天独厚的远古文化。庆阳剪纸既揭示了远古文化的奥秘,又承传着远古文化的信息,是不可多得的远古文物的“纸化石”。宁县剪纸《八卦娃娃》,本是春节祈祷丰收的巫术剪纸,“八卦娃娃”双手举禾黍,头顶太阳蛛网八卦,象征太阳普照万物生长,它承载的就是生命崇拜、太阳崇拜的远古文化,是原始社会炎帝部落太阳崇拜的遗存,是远古文物的“纸化石”。
四,是独特的审美意识。庆阳民间剪纸的审美意识是变形的。不求真实,善于夸张;不合透视,形体变形;不求物件形态毕肖,只讲简练传神;不求四肢齐全,讲究随心达意。剪纸《回娘家》中的毛驴儿仅有三条腿,另一条腿被随意删掉了。在艺人们眼中,毛驴走路是三条腿着地,另一条腿是多余的。她们剪下的《猫吃老鼠》,被吃掉的老鼠还活在猫的肚子里,人隔猫肚皮还能看得见。这不仅是一种大胆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而且是古代变态的审美意识的显现。
2002年6月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剪纸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2004年庆阳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