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香地软

家乡区县: 榆林市米脂县

地软又名地木耳、地见皮、地踏菜、地皮菜、地皮木耳。生长范围很广,适应性很强。色味形俱佳,口感甚佳。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软,但比粉皮微脆,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有一种特有的爽适感。食用方法很多,可炒食、凉拌、馏、烩、作羹等。

在陕北高原的土地上,常常有一些沟塌荒坡地,由于地势陡、地块碎,往往被荒置弃耕,只长杂草不长粮。地软,就生长在这样的荒地中。

大凡天地间各种菌类的生长,都通通离不开雨水的滋润,地软也一样。平日里,天上的太阳红红的,地皮被烤得直冒烟,地软自然就长不出来了。被晒得可怜巴巴的,卷成了一个小卷儿,人们要是不小心,几乎都很难发现草根下有地软。可饱饱地下一场大雨后,地软就应运而生了。它猛地出现在那些不耕不种的荒地肥土间,密密麻麻地铺一层,又肥又厚又鲜嫩,煞是引人喜爱!
这地软的生长和出现,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遇雨而发。在雨水的不断哺育下,它生长得快极了,一小点很快就能长成一个不小的地软片,好像有一点无中生有的味道。另一方面呢,是草根下本来就藏有老地软,被雨水一浸泡、一滋润,一下子就膨胀了、活鲜了,便长得更加肥厚了!
乡下人捡地软,实际都是捡这些被雨水浸泡膨胀起来的老地软。至于那些才生长起来的新地软,人们先不去理它,故意把它剩在地里头,等下一次雨水再发时就肥厚了,就有了捡头了。
捡地软实际是乡下女人和儿童的专利。男人们要种地,新雨过后的时间更是万分宝贵,谁还能顾上捡什么地软?可地软又极好吃,人们又都想吃地软,所以,每当一场新雨后,乡下的女人和儿童们就没有不上山捡地软的。儿童和女人们成群结队,倾巢而出,到荒坡上去捡地软,那盛况,那情景,极有趣,极壮观。有时候,一个女人和孩子颇多的家庭,一场喜人的新雨后,往往能捡回来好几筐地软。
把新鲜的地软从山上捡回来以后,家里的婆姨们还要将其再挑拣一遍。这最后一遍,是要把地软中间的柴草树叶拣出去,把地软彻底拣干净。拣净了柴草树叶的地软,只需要用净水再洗几遍,把地软洗得一尘不染就可以食用了。
乡下人吃地软,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吃法,就是吃地软包子。地软包子如果能用白面包,那当然是最好了,吃起来也最有味。可乡下的白面往往不充裕,乡下人过日子又仔细,家中仅有的白面一般要用来招待贵客,所以包地软包子一般就只好用红面了。
红面就是高粱面。高粱面是粗粮,可用高粱面包出来的地软包子,就绝不是一种粗糙的食物了,那就完全变成一种好吃的食品,吃起来香香的、软软的,主要显示出来的是山中地软的味道,红面的味道早就被掩饰了、埋没了。所以,乡下人没有不爱吃红面地软包子的!

http://wm23.cn/lijinjin1952

阿晃(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