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精神之——崇文厚德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惠州精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体现了惠州人民的普世价值和本土个性。是一种地域文明的高度概括。

惠州市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肩负使命无尚光荣,美好前景催人奋进。“惠州精神”当然要弘扬,但弘扬的目的在于服务于惠州当下与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惠州精神”的坚持与弘扬,对于将惠州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珠三角东部经济强市,构建和谐惠州,必将产生强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崇文厚德 ,包容四海 ,敬业乐群”内涵丰富、深入浅出、易记易诵、琅琅上口,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传播力。

崇文厚德

崇文厚德是惠州地域文化深厚的精神根基之一,是当代惠州社会发展进步的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也是惠州打造现代化城市的人文保证。“崇文”中的崇,指尊崇、推重;文,指文化、文治;崇文即崇尚文治。“厚德”中的厚,指大、重、深、远;德,指道德、行为、操守、恩惠、感恩;"厚德"即大德。"崇文”,就是追求民主、科学、法治、进步,就是提升全体市民综合素质的切实举措。"厚德"借指人事,犹谓以厚德育人。
惠州是崇文厚德之邦。明代黄佐在《郡志·序》写道:“惠居五岭东面,罗浮甲天下,重深环之;其民钟气于山,大都朴野悃幅(朴实天然、诚实淳朴包容),故讦讼犴狱鲜(尔虞我诈现象少见,牢狱也常空置)……”。清《金志》亦记:“归善县俗喜文艺,缙绅之徒多以著作扬声。”以上所记,是惠州两千年崇文厚德民风的一个缩影。
崇文厚德在“惠州精神”中是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是重教兴文,其二是变革求新,其三是刚方正气。
一、重教兴文——孔子曰:“有教无类。”自秦汉以来,惠州便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接受场所之一。东汉僧文简设伏虎台开堂说法促进宗教教化,隋代柳旦开设学校进行传统儒学教化,唐宋大量贬官谪惠,带来开明尚新教化,明清理学南兴的变革教化,均对惠州的重教兴文带来了直接影响。其一是对民风的影响。清初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说:“龙川以东,赵佗作令,故多倔强而焰淫;归善以西,苏轼谪惠,故渐好文而尚礼。”其二是对学术文化的影响。明末由于宋明理学的直接影响,惠州文运昌盛,出现了著名的“三尚书四御史”,并先后出现了如叶萼、叶春及、李学一、叶梦熊、杨起元、张萱等国内著名的大学者,载入明史多人,载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十余部,形成了古代惠州经济社会文化的鼎盛时期。其三是导致惠州历代人才辈出。除明代的“三尚书四御史”外,历代惠州在国内历史文化领域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名人还有清代著名的“铁笔御史”邓承修、马来亚著名华侨侨领叶亚来、民主革命惠州三杰、中国现代音乐惠州三杰等。以上这些文化名人的影响,对今日惠州务真求实、脚踏实地建设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崇文者必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基本,实施“以德治市”,在这个进程中,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以促进惠州新一轮大发展。从发展的眼光看,重教兴文是百年大计的战略性举措。世界发展的趋势是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未来世界的竞争必定是文化的竞争。传承优秀文化,以文兴振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大手笔。
二、 变革求新——崇文的终极目标是社会与人的发展和进步。当代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定律就是改革创新。就革命性和创造性来说,惠州的确在广东甚至整个岭南地区都独树一帜,这是惠州开放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崇文重教人文精神的必然产物。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佛道南传,就在惠州地域最早形成创新局面,尤其是道教的三次革新,将道教文化直接注入惠州地域文化,形成了惠州地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道化色彩。今日在打造文化大市过程中,惠州东江特色文化产生了极为显著的资源价值作用。从革命性的角度看,惠州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东征、东纵的重要历史,以及当代的改革开放均是变革求新文化精神使然。当今惠州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的崛起,其思想支撑就是惠州这座城市的变革求新精神。未来社会发展要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改革创新的过程,要使惠州在未来的大发展中求胜,必须遵循变革求新之路向,必须崇文厚德。
三、刚方正气——刚方体现正直,正直孕育正气。一个先进的社会必以正气为人文基础。历代政权以德施政者兴,否则败;历代社会正气不抬则邪气必升,造成灾祸。惠州的现代化建设,人文和谐是必备的社会条件,其治者之廉明、百姓普生正气之风,正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惠州人文厚德的历史轨迹,可用两句话概括:第一句是德政源远流长;第二句是民风刚正傲骨。惠州德政传统,当首推隋代循州总管府总管樊子盖。《隋书》记录隋炀帝对他的评价是“干局通放、操洁履清自剖,符四服爱惠为先,抚道有方,宽猛所得处脂膏不润其质,酌贪泉岂渝其性,故能治绩克彰”。此乃德政之历史典范。惠州实施德政的历史名人还有开设学校、教化民众的柳旦;清代袁枚的朋友李竹溪等等。这些人,均为惠州老百姓留下了德政的话资,从而直接影响了惠州社会正气与厚德民风的形成。
惠州民风中的纯朴和正气,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刚正傲骨的历史名人,成为惠州名人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惠州人,都有一个共性:正气傲骨。如不随波逐流、独树一帜的明

木棉花开
代摄礼部尚书杨起元,忠勇刚正的平叛功臣、明代兵部尚书叶梦熊,明初靖难之役忠君不屈的御史王度,敢斗强权载入明史的叶春及,敢谏直言不惧得罪权贵的明代官员陈吾德,清代“铁笔御史”邓承修,不入浊流辞官归惠的大孝子江逢辰,坚定不屈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刚正无畏的民主革命斗士邓演达,精忠不易的叶挺等。与其说这些名人刚正不阿的品质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惠州人,还不如说,这些人的精神,奠定了惠州建设文化大市、以德治市、脚踏实地大发展的人文精神支撑。

 

 

桃子君(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