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精神之一——包容四海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包容四海

惠州最具特色品质
全市社会各界开展了热烈的“惠州精神”大讨论。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市委、市政府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提出了“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作为“惠州精神”的表述词。这组表述词准确地表述了“惠州精神”的实质。其中,“包容四海”是“惠州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包容四海”作为“惠州精神”表述词的重要内容,既符合惠州的历史发展事实和规律,也符合惠州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惠州发展的需要。
一、“包容四海”一词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包容”,单从字面意思来说,是指一个类包含另一个类的成员,引申为能够容纳不同于自身的其他人物、事物和思想。"包容”中的包,指包含、包孕、包括、包融;容,指容纳、宽容、适宜;"包容"即宽容。《辞海》是这样解释“包容”一词的:大度宽容、容纳的意思。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大智慧,一种美的艺术。
包容和宽容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包容和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容四海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当前,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与精神、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包容四海,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人与人相互关爱,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实现人的思想、心理与个人实践活动的和谐。一座城市只有具备包容四海的精神,才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做到宽大为怀、亲人善邻、和睦相处,做到强不凌弱、富不侮贫,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才能吸纳百家长处,兼集八方精义。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惠州人民的客观要求,是惠州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弘扬包容四海的精神,在惠州未来的发展中,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惠州包容四海品质的形成原因和基本表现
惠州包容四海精神品质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发展需要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惠州作为粤东重镇和沿海城市,西连广府,东接潮汕,北依梅赣,南临深港,是个四方交接之地,这是惠州开放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惠州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惠州带来无限的开放空间。即惠州在地理区位通达开放的基础上,因发展需要不断延伸到社会层面的开放、资源层面的开放、文化层面的开放、制度层面的开放,共同形成了这一片开放的沃土,为包容四海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从人文历史的角度来看,惠州所在的岭南地区共存着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为“惠州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多元化的外部环境,同时惠州文化融合了客家、潮汕、广府各地的文化,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这为“惠州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多元化的内部环境。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正是形成包容四海精神品质的思想土壤。
城市精神总是同时具有普世价值和本土个性,“包容四海”也同样要展现这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以世界眼光来观照“惠州精神”,惠州已进入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实现与促进和平与发展成为当然之举,而这本身离不开包容精神。另一方面,惠州人确实展现了包容四海的个性特质和恢弘气度。惠州人的包容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差异性的态度一视同仁,不歧视、不排斥外来事物;二是能够与外来事物友好相处并注意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三是通过实践的比较与鉴别,认同外来事物中的价值。生产要素的跨区域优化组合是惠州经济腾飞的关键,因此,包容性实际上体现出时代精神。
包容四海是惠州最具特色的精神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惠州乃至东江地区革命者和人民群众以革命必胜的信念,为革命理想而奋斗。在现代,惠州的包容精神更加突出:在人际关系上,惠州人民对外来人员热情欢迎,多方兼容,为外来人员提供了优越的创业条件。惠州人没有排外倾向,这是所有一来到惠州的人就能感受到的。惠州人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接纳了来自四海的人才,这种包容的精神让外地人迅速融入惠州,在这里安居乐业,把惠州看成自己的家,成为新客家,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惠州今天的发展成就,是新老客家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三、进一步弘扬包容四海的精神
在传承优良传统、光大本土特色的基础上,以更加宽厚的精神雅量、以更加鲜明的城市品格屹立于现代城市之林,是新时代赋予所有惠州人的使命。目前惠州已具备构建包容社会的有利因素,包括有着友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条件、良好的政务环境。在当前及今后,我们要继续以包容四海的精神,构建包容的生态环境——有潜在价值的山川湖海、历史遗存、文化印记;包容的人际社会——理解与宽容、尊重与友爱、公德与文明;包容的制度文化——公平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资源分配制度等。
要进一步弘扬包容四海的精神,首先需要理性定位、不失本体。强调包容,就要在实现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彰显本体特质,包纳兼容其他事物,不断将其他事物中的积极成分提升、补充和丰富到本体特质之中,呈现出多种文化共处共存的局面。其次需要充分的容量和高度,以世界眼光拓展“惠州精神”的空间。只有真正做到地域上无南北之分,人际上无主客之分,经济上无内外之分,文化上无优劣之分,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包容的高远境界。再次需要靠每一个市民去践行包容精神。要构建惠州的城市精神,就要让城市精神进入每个市民的精神领域,使这一公共精神转化为大家认同和践行的个体精神。特别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发展,要保持一个城市包容特性的思想基础——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必须有赖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的持续交流和沟通,避免和减少多元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从而实现和谐与共生。
“惠州精神”、民族精神,支撑着惠州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薪火相传、继往开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好包容四海的精神,增强全市人民包容四海的意识;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强化惠州人民对惠州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惠州的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倡导各地来惠州的人团结和睦、平等相助、相互包容、共同发展,创造惠州人民共同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市委党史研究室)

桃子君(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