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雁塔

家乡区县: 西安市长安区

1 简要介绍 小雁塔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约1公里的荐福寺内。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的标志,因为规模小于大雁塔,并且修建时间偏晚一些,故而称作小雁塔。

荐福寺原来建于唐长安城开化坊内,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旧宅,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族戚为高宗荐福而建造寺院,初名献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名为荐福寺,是唐长安城中著名的寺院。

唐代名僧义净于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由洛阳出发,经广州取海道到达印度,经历三十余个国家,历时25年回国,带回梵文经书400多部。神龙二年(706年)义净在荐福寺翻译佛经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有很高的价值。荐福寺内仅存有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年)的小雁塔。

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十五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往上逐层内收,形成秀丽舒畅的外轮廓线;塔的门框用青石砌成,门楣上用线刻法雕刻出供养天人图和蔓草花纹的图案,雕刻极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 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明清两代时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十三层。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丽美观,各地的砖石结构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唐、宋时期的密檐塔虽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与小雁塔的继承关系。今天寺内还保存有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巨大铁钟,钟声宏亮,“雁塔晨钟”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2 名称由来

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内西院建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07年(唐代景龙年间),朝廷资助在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荐福寺塔。后来,因塔形似雁塔并且小于大雁塔,故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3 建筑概况

小雁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的荐福寺内。属于保护比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长安保留至今(西安)的两处重要建筑之一。小雁塔的塔形秀丽,被认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代景龙年间),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小雁塔与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唐代长安城保留至今的两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与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

小雁塔规模虽不及大雁塔宏大,但环境清幽,风景优美,“雁塔晨钟”是清代“关中八景”之一。现今小雁塔是西安市著名古迹,现位于西安博物院内。

4 建筑历史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710年(唐代景龙年间),位于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城朱雀门街东安仁坊修建荐福寺塔(即小雁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园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朝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字记录来看,当时荐福寺已迁入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公元1116年(北宋徽宗政和六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明、清两朝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开始了荐福寺的中兴,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公元1426年(明宣德元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如今的“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当年明英宗的亲笔。公元1487年(明成化末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

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荐福寺长期被军队占驻。小雁塔还曾成为军事指挥部。到国民党军队撤离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宫已填满了垃圾。

1949年~1957年寺内殿宇由机关占用。1958年后文物部门接管了荐福寺,开始了对荐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复。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1965年对寺、塔多处进行了加固和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基本保持了古建筑原貌。文化大革命期间,荐福寺的东、西院又被小学和军队占用,直到1989年以后才完成清退。

小雁塔文物保护区于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西安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包括文物展馆、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小雁塔成为该院的一部分。

5 建筑构造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塔为青砖砌筑。塔平面为正方形。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小雁塔的基座为砖方台。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故塔的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刹。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塔身轮廓呈现锥形形状。小雁塔塔形玲珑秀丽,造型优美,比例均匀。

小雁塔的塔身单壁塔内中空,塔壁不设柱额,塔身上为叠涩挑檐,塔身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层檐下砌斜角牙砖。塔底层南北两面各开有一券门,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底层以上各层南北两面正中均开有半圆形拱券门

春春(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