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镇位于西华县西南部,北与鄢陵、扶沟接壤,西和临颍毗邻,南与商水、郾城隔河相望,镇域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辖东门村、南门村、西门村、北门村、周庄村、常村、白十村、小杜庄村、柴城村、白湾村、张湾村、老张湾村、大杜庄村、严庄村、焦东村、东蔡村、西阜陵村、东阜陵村、固东村、常庄、固西村、南仓村、吴庄村、刘寨村、武乡村、武寨村、焦西村、西贾村、沙沟村、夹河滩村、李寨村29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总人口5万人,其中回民3500人,是全县主要的回民聚居地。
逍遥为中州名镇,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初名“小陶”,因沙、颍河傍镇而过,又名“合流镇”。宋末在此设清水县,明清之际,此地成为连接沙河上下游的重要商埠,与漯河、周口、界首并称沙河“四大码头”,在此做官的王知县有感于当地舟辑云集,商业繁荣景象,曾写诗盛赞。其中有“天时地利遂人愿,任职四载乐逍遥”之句,故逍遥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民国时期为西华县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初为西华县第六区人民政府,后改称中心乡,人民公社、乡,1985年撤乡设镇至今。1992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1996年10月,被周口地区行署定为“综合改革试点镇”, 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重点镇”。
正宗的河南胡辣汤就来自西华的逍遥镇。
西华县逍遥镇镇党委、镇政府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制订发展规划,千方百计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使少数民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全镇上下呈现出回汉群众共谋发展路,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逍遥镇是西华县回族主要聚集区。该镇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了由财税、工商、土地、电力等部门组成的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发展形势,研究和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由少数民族村“两委”班子、清真寺阿訇、知名宗教人士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征求意见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实施意见》,在税收、征地、道路、供电和供水等方面给予优先减免和支持,鼓励和扶持有经济头脑的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胡辣汤第十九代传人胡素花以前一直在家庭作坊内生产调料,销售范围仅限于周边村镇。为了支持胡辣汤产业发展壮大,镇党委、镇政府帮助她从省内请来专业研究人员,结合自身祖传秘方,研制开发胡辣汤调料,并征用土地22亩,投资2000万元,建成面积4200平方米的厂房,成立河南省京遥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京遥”、“逍遥镇”两大系列40多个品种,年产汤料120万箱,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产值达4000万元。近期,得知该公司缺乏发展资金,镇党委书记王绍祯带领全体班子成员主动为其担保贷款60万元。同时,该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注册国家商标,成立产业协会,打响胡辣汤品牌,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逍遥胡辣汤美食节”,为企业提供信息、联系销路、推销产品。近期,该镇又与省委宣传部、省影视集团、省豫菜文化研究会、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电影《胡辣汤》。
截至目前,该镇共拥有“京遥”、“老杨家”、“高记”等胡辣汤加工企业9家,皮革皮毛加工企业4家,酱油、香醋加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1750余名。
渡口船影,连着繁华,走进历史的深处。但逍遥镇与两条河流的渊源,深刻而悠长。过往的遗痕,依然在沙河大堤旁若隐若现。至今,沙河旁还保留有一处渡口,铁皮老船,划水的竹竿,形式上,还保留着原始的印迹。而逍遥镇另一侧的颍河,却没有了沙河的现代风光,它的风光沉寂在历史的背后,虽然捉摸不定,却与逍遥镇最初的名字关系深切。
清代以前,逍遥镇并不叫逍遥镇,它叫合流镇。之所以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和颍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这里,颍河和 水合流,故有此名。
此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那时名字叫合流口,到了唐宋时代改为合流镇,又称小淘、小窑。在宋代,合流镇已经相当繁华,政府因而特别在此设立了清水县,管辖今西华县全境和今上蔡、郾城、商水县的部分乡镇。宋代在此任职的王知县有感而发,曾写诗赞叹道:“百业俱兴数小窑,官顺民安世称道。天时地利随人意,任职四载乐逍遥。”“逍遥”名字有此而来,到了清代,索性更名为逍遥镇。在明清时期,逍遥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时成为周边的经济中心。商业的繁荣,必然引发城建的扩张,镇上也开始兴建土木,大量庙宇拔地而起,也开建了5座寨门、两座水门,以保护居民和商户的安全。不少老人,至今还依稀记得寨门的模样,不过今天,像所有的古建筑一样,它们早已荡然无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