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沿革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令丞相萧何主持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未央宫。
公元前195年,汉惠帝即位,未央宫基本建成,开始成为主要宫殿。
公元前194~前190年,未央宫开始修筑城墙。
公元23年,汉军攻入长安后曾火烧未央宫,未央宫被破坏。
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使整个未央宫再次被破坏。
公元42~43年,光武帝巡幸长安并对未央宫进行了部分的修复。
公元137年,汉顺帝刘保巡幸长安并对未央宫进行了部分的修复。
公元159年,汉桓帝对未央宫进行修葺工作。
公元192年,因董卓被诛引发了在长安城内的激烈战争,未央宫再次被严重破坏。
公元313~316年,晋愍帝修复未央宫并当作宫殿区使用,改名太极殿。
公元319年,前赵昭文帝刘曜对长安宫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公元345年,晋穆帝征调民夫大修未央宫。
公元350~497年,前秦与后秦均以未央宫作为皇宫。
公元417~535年,西魏以未央宫为皇宫。
公元557~581年,北周以未央宫为皇宫。
公元826年5月,唐敬宗李湛修葺未央宫中部分建筑。
公元841年,唐武宗对未央宫进行大规模修葺,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对未央宫的修葺工作。
2 宫殿布局
汉未央宫是汉朝君臣朝会的地方。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东西两墙各长2150米,南北两墙各长2250米,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占全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较长乐宫稍小,但建筑本身的壮丽宏伟则有过之。
四面建宫门各一,东门和北门有阙。东阙在东司马门外,正对长乐宫西阙。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还有六座小山和多处水池,大小门户近百,与长乐宫之间又建有阁道相通。已知发现的建筑遗迹,有位于中央的前殿,前殿基坛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50米,最高处15米。未央宫前殿居全宫的正中,其基坛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第二号宫殿遗址在前殿之北,第三号宫殿遗址在前殿之西北,均为建于夯土台上的组群建筑,各有门殿多重。据出土遗物推断,前者为后妃居住的后宫,后者属宫廷的官署。较为特殊的是,二号宫殿的夯土基下掘有地道多条,其墙立壁柱,墙面则涂草泥抹白灰,地面铺以条砖。
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是汉高祖称帝后兴建,由刘邦的重臣萧何监造。自未央宫建成之后,汉代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所以它的名气之大远远超过了其他宫殿。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整个宫殿由承明、清凉、金华等40多个宫殿组成。南部正门以北偏西建未央宫前殿,汉未央宫的遗址仍存有当时高大的夯土台基。
3 宫名出处
未央一词出自诗经:"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没有尽头,不断之意。《长恨歌》:归来池苑还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唐亦有宫名未央宫,然此未央划入长安城中,乃宫苑中之宫苑。
4 宫名考义
汉代文献中有关未央的文字绝大多数是以宫名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大多特指“未央宫”,因此,这些文字显然无助于对未央含义的考察。除特指“未央宫”外,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以及出土文物资料中的“未央”大多与“万岁”、“延寿命”等语汇同时出现。如“国危放累卵,皆曰无伤。称乐万岁,或曰未央”;“灵殷殷,烂扬光,延寿命,永未央”。“万岁”、“延寿命”为汉代流行的吉祥语。“未央”与它们同时出现也应包含吉祥之义。这一点在汉代瓦当文字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汉代瓦当文字大致分为宫殿、官署、祠墓、吉语、杂类五类。在这五类中,吉语类所占的比重最大。吉语类瓦当又可细分为“千秋万岁”系统、“延年益寿”系统、长生未央长乐未央系统、富贵系统四类。在长生未央长乐未央系统中,“未央”通常与“长生”、“长乐”、“延年”、“益寿”等文字同时出现。如“长生未央”、“长乐未央”、“长乐未央延年永寿昌”、“长乐未央延年益寿昌”等。“长生未央”、“长乐未央”类吉语瓦当,在陕西各地均有发现,己故著名秦汉史专家陈直在《摹庐丛著七种·秦汉瓦当概述》中曾明确指出,并“不拘定施于未央、长乐两宫”,而是“取其吉语通用”。
这类文字在铜镜铭文中也大量出现。如:“长相思,毋相忘,常贵福,乐未央”;“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结心相思,毋见忘”;“长乐未央,长毋相忘”、“富贵昌,宜侯王,乐未央”等,而且具有这种铭文的铜镜在全国各地都曾出土。此外,“未央”也是汉简最为多见的人名之一。上至于“侯”,下至于“奴”,都有以此为名号者。由此说明,在汉代“未央”、“长乐”是全国各个阶层通行的吉祥语。作为吉语,“长乐”的意义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长久快乐”、“永远快乐”。
而“未央”的意义就不太明白了。对此,出土文献给我们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启发。湖北随州孔家坡汉简《日书》“鸡”篇有几只简记载了用鸡血来祭祀土地神的材料。其内容尚属首见。其中一简为:“此(雌)毋(无)央(殃)邪,雄毋(无)被堵,令鸡毋亡、老,献其大者”。简文中的“央”与“殃”相通。“殃”指祸患、灾难。“殃邪”当指灾祸和邪祟Uzl在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中也多有把“殃”写作“央”的简文。如“是胃(谓)又(有)小逆,毋(无)大央(殃)”。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与“央”(殃)对应的概念是“羊”(祥)或“恙”(祥)。在《日书》甲种中甚至还有谋求“毋央”即避除殃祸的简文:“趣(趋)出,今日不出,以牡刀皮而衣,则毋(无)央(殃)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中也多见以“央”假“殃”。由此看来,“央”与“殃”相通在秦汉时期是相当普遍的情形,而陈直先生则明确指出,“殃”字简写为“央”,是“汉代最普遍的简字”。
至此,“未央”的意义就不难理解了。“未央”就是没有灾难,没有殃祸,没有祸患。另,据文献记载汉代的方士安成曾著有《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书。安成为方士,好称道神仙灵异。未央术就是神仙长生术。从文献记载看,神仙长生术在汉代非常盛行。翻开《史记》、《汉书》,以延年、延寿、千秋、万年、寿昌等吉语命名的汉代人物比比皆是。汉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社会思潮的盛行。而这一点,又显然是与当时盛行神仙方术思想,统治者信用方士,追求长生不老的各种行动密不可分的。秦皇汉武希冀长生不老,听信神仙方士之言,不惜多次上当受骗,花费巨大的财力、人力寻求、烧炼不死之药。尽管它们最终都未逃脱死亡的结局,但他们的行动却在秦汉社会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般的中下层人民既无人力也无财力去寻求所谓的不死之药,只好通过“延年”、“延寿”、“万年”、“千秋”等吉语命名来寄托自己对长寿、永生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将未央与神仙方术相联系,在铜镜铭文中也多有反映。如:“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醴泉金(泉),宜官秩,葆子孙,长乐未央,富贵昌,予(与)天毋极,驾非(飞)龙,由(浮云)”等。再结合“未央”作为通行吉语与“长乐”、“延寿”、“万岁”、“仙人”等吉语同时出现的特殊语境,我们不难看出,“未央”含有没有灾难、平安、长寿、长生等意义。如果汉代的“长乐宫”可以理解为“快乐宫”、“幸福宫”的话,那么“未央宫”则完全可以理解为“平安宫”、“长生宫”。也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以及“长乐”和“未央”连称的语言习惯。
5 主要建筑
未央宫,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阳殿、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其中前殿居全宫的正中,基坛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约15米,据说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据历史书籍的记载,未央宫的四面各有一个司马门,东面和北面门外有阙,称东阙和北阙。当时的诸侯来朝入东阙,士民上书则入北阙。
汉长安宫殿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宫殿:在汉高祖刘邦之后,王莽政权、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以此作为中央政府的行政枢纽,直至隋末被毁.。而西汉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曾经发生在这里:张骞从这里出发开辟丝绸之路;美女王昭君在这里自愿行出塞,和亲匈奴;赵飞燕曾居住于此。
6 宫殿遗址
位于未央宫乡西马寨以北、大刘寨以西、卢家口以东。汉高祖刘邦称帝后七年(公元前200年)始建。由萧何监督工程,为皇帝朝会之处。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多次发掘,未央宫平面呈方形,四面各有一门,周筑围墙,东、西两墙各长2150米,南、北两墙各2250米,周长合汉代21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总面积1/7左右。东、北两门外有阙,称为东阙和北阙。据文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温室、清凉、麒麟、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阳、柏梁等殿和天禄、石渠两阁等,共40余座。
前殿遗址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居全宫中轴线南端夯土台基北部,至今残高达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约200米,有前、中、后三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龙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台基由南向北分为三层台面,中间台面是大朝正殿,凡皇帝登基,朝国群臣,皇家婚、丧大典大礼等均在此殿举行。前殿两侧有东厢、西厢;北部还有宣室殿和皇帝下朝后所居的非常室,以及清凉殿、温室殿等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