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咸阳

家乡区县: 西安市长安区

1 城市简介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国家立体交通的新枢纽。咸阳位于祖国版图的中心,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自古

咸阳就是西部战略重镇。今天的咸阳,称得上西北连接世界最便捷的城市。重要城市的陆路“一日交通圈”。届时从咸阳坐火车到北京4个小时,上海5个小时,必将为咸阳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2]

历史人文深远宏阔,是中华文明天然的博物馆。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也让咸阳成为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地方。咸阳遍地秦砖汉瓦,境内文物景点多达4951处,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举世无双,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3]

现代产业基础坚实,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咸阳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在此

教民稼穑。是关中粮食生产的“白菜心”,每年给国家提供200万吨以上的商品粮,尤其面粉品质优良,享誉三秦。年产水果400多万吨,是世界上唯一符合苹果生产七项指标的最佳优生区,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总量10%以上的优质苹果来自咸阳,全球六分之一的浓缩果汁出自咸阳。今天的咸阳,更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陕西重要的能化工业、轻纺工业基地,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医药、纺织、食品、建材、航空物流、太阳能光伏等九大产业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  发展前景无限广阔,是未来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大引擎。10公里长沣河将变成清水长廊,渭河将成为我们的城中河,昔日秦都城“沣渭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恢宏气势将重现咸阳,一个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咸阳,一个更加开放、加速崛起的咸阳,一个天蓝水绿、更具魅力的咸阳,将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

世人面前!

人口:

2012年,常住人口为538万人,比2011年的536万人,增加2万人。全市出生人口5.04万人,出生率为10.22‰;死亡人口3.03万人,死亡率为6.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8‰,低于控制目标1.42个千分点。城镇人口222.8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21%,比2011年提高2.65个百分点。

2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咸阳市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市境西部为有邰氏封地,东南部为有扈氏管辖地,北部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国,市区在市境东南部。

公元前1066年(武王十一年),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封其弟姬高于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咸阳原)。

穆王发兵攻犬戎,俘其五王.将犬戎从犬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兴平东南)逐到市境西部至陇山一带。

公元前909年(懿王元年),因俨狁侵扰自镐徙都犬丘。

公元前350年(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建都咸阳,次年自雍徙都咸阳。

秦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恢复分封制,将秦内史和上郡一部分划为雍、翟、塞3国,是为“三秦”的由来。汉高祖初年,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取名新城。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秦始皇塑像两汉时期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离咸阳很近,咸阳一带为西汉皇室的陵区,地位仍很重要。西汉十一个皇帝中有九个葬在咸阳北原,有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汉成帝延陵,汉哀帝义陵,汉平帝康陵。这些陵墓周围还有许多权贵功臣的陪葬墓。当时还从全国各地迁徙富豪大家,在皇陵周围设置邑县,其繁华不让秦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咸阳的版图分布在扶风、冯翊、新平诸郡内。到西晋,咸阳境内有始平郡、新平郡、安定郡、扶风郡及诸郡所辖数县。东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过灵武县、石安县、咸阳郡等建置。至北周末,境内有分属3州辖下的咸阳、扶风、新平、云阳、冯翊、平凉数郡的十余个县。

隋唐时期

隋初废除郡制,置州、县两级地方政区,后又改州为郡。至隋末,境内有京兆郡的始平、武功、醴泉、上宜、三原、泾阳、云阳7县,北地郡的新平、三水2县,安定郡的鹑觚县东北部。

唐代,在关中设京畿道,改豳州为州,至唐末,境内有京畿道京兆府的咸阳、三原、泾阳、醴泉、云阳、兴平、武功、好畤、奉天9县,邠州及所辖的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五代时至后周末,境内有京兆府的咸阳、兴平、泾阳、好畤、醴泉、武功6县,耀州的三原、云阳2县,乾州及所辖奉天县,邠州及所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

宋朝时期

北宋在陕甘置永兴军路,置淳化县,撤销乾州,置醴州。北宋末,境内有京兆府的咸阳、兴平、泾阳3县,耀州的三原、云阳2县,邠州及所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4县,醴州及所辖奉天、武功、醴泉、永寿、好畤5县。金末,境内有京兆府的咸阳、兴平、泾阳、云阳4县,耀州的三原县,乾州及所辖奉天、醴泉、武亭、好畤4县,邠州及所辖新平、淳化、永寿、宜禄、三水5县。元代在陕西置行中书省,境内有奉元路的咸阳、兴平、泾阳3县,耀州的三原县,乾州及所辖醴泉、武功、永寿3县,邠州及所辖新平、淳化2县。

明清时期

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秦都区所在地,后置三水县、长武县。明末,境内有西安府的咸阳、兴平、泾阳、三原、醴泉5县,乾州及所辖武功、永寿2县,邠州及所辖淳化、三水、长武3县。清代除将乾州、邠州改省直隶州外,仍延明旧制。

汉高祖入关图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省以下的地方政区改为道、县两级,咸阳归关中道管辖。1933年撤销道制,只存省、县两级。

1935年后陕西全省县以上设10个行政督察区,境内置有第二、第七、第九、第十等4个督察区的辖地。同一时期,中共中央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在旬邑县、淳化县和铜川耀州区一带设关中特区,1940年改为关中分区。

1949年5月设立咸阳分区,辖咸阳、长安、户县、周至、兴平、武功6县。

新中国建立后

1950年5月咸阳分区更名为咸阳专区,撤销邠县分区,其中醴泉、栒邑两县划归咸阳专区;撤销三原分区,所属的三原、泾阳、淳化、高陵、富平、铜川、耀县7县划归咸阳专区;咸阳专区的长安县改由省直辖;武功县划归宝鸡专区。

1953年1月撤销咸阳专区,所属的咸阳、鄠县、铜川3县及咸阳市改由省直辖;富平、三原、泾阳、高陵、耀县5县划归渭南专区;栒邑、淳化、兴平、醴泉、盩厔5县均划归宝鸡专区;设立咸阳市,以咸阳县的城区及钓台区七里乡、珠泉乡石都村一带为其行政区域。

1961年10月,咸阳专区辖咸阳市及兴平、鄠县、盩厔、高陵、三原、泾阳、淳化、醴泉、乾县、永寿、栒邑、邠县、长武13县。

1958年11月撤销咸阳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全部划归咸阳市。

196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原属省直辖的乾县、邠县、盩厔、兴平4县,划归咸阳市。

1961年8国务院批准设立咸阳专员公署。西安市领导的鄠县和咸阳市领导的乾县、邠县、盩厔、兴平4县,及省直辖的三原县和新设立的淳化、邑县、长武、永寿、醴泉、泾阳、高陵7县划归咸阳专员公署领导。

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为礼泉、栒邑为旬邑、邠县为彬县。

1966年6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咸阳地区的咸阳市划归西安市管辖。

1969年,咸阳专区改名咸阳地区。

1971年10月国务院批准西安市代管的咸阳市划归咸阳地区。

1984年,撤销咸阳地区,咸阳市改为省辖市,高陵、周至、户县划归西安市,原宝鸡地区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原县级咸阳市改为秦都区,咸阳市辖秦都、杨陵2区及武功、兴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1县。

咸阳1986年12月,以市区乐育路为界,分秦都区东部置渭城区。

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兴平县,设立兴平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兴平县的行政区域为兴平市的行政区域。

1997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区管委会为省政府直属派出机构,管辖县级杨陵区。

1992年5月陕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

2009年6月25日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规划》把咸阳作为“一核、一轴、三辐射”中的“一核”,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目标,确立了咸阳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地位,为咸阳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标志着咸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12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春春(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