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制沿革 五帝·夏商周(约前30世纪初~前256年) 唐尧时期,“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吕氏春秋·恃君览》)。 帝舜二十一年,帝舜之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之于商,号称商国(《史记·殷本记》、《水经注》、《括地志》)。 帝舜二十九年,封尧孙(丹朱子)子均于商,号称商均。 相王十年,契孙相土在商国发明马拉车,提高运输能力,遂使贸易日昌(宋忠《集解》、《世本·作篇》等)。 周成王年间,轩辕黄帝二十五子之昆孙高封于商,号称商高。因精数学,衍其说为《算经》(《商子》)。 周昭王五十年,昭王攻楚出武关,死于汉水。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春,晋伐鄀出武关。 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大饥,庸国率兵“蛮”攻楚,秦发兵出武关助楚灭庸。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唐、蔡侵楚郢都,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哀公哭七天七夜,哀公派子蒲、子元率兵车五百辆出武关援楚。 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楚攻蛮子国,蛮子赤逃入晋国阴地(今河南省黄河南岸)。楚遂起丰、析之师至商地,驻军于菟和(今丹凤城东资峪岭)、苍野,威胁晋国,宣称晋如不交出蛮子赤,楚“将通少习(即武关)以听命”。 周元王六年(前470年),商境大旱,“丹水绝,三日不流”。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楚简王攻魏,发兵至上洛(今商州市)。 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年),修筑商城(今丹凤县古城村),为商地所建最早之城池,称“城商塞”。 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卫鞅大破魏军,获大胜。俘公子印,秦王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商君”,遂称“商鞅”。
据《隋书·地理志》载,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历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称谓。历代设州置县,或州县同设,交替沿革复杂。
夏、商、周
夏属梁、豫之交;周属雍、豫。
春秋战国
地属商地,和毗邻的於地,统称为“商於”。先后分属楚、晋(魏)、秦,最后统一于秦。秦孝公后因卫鞅破魏有功,将卫鞅分封于此。故称其为“商君”、“商鞅”。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地属内史南境。治所设咸阳,统辖境域相当于今关中平原及商洛地区,领42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商县,包括今商州区、丹风县、商南县、山阳4县,因商山而得名。早在公元前351年,秦国就在这里修了城,地址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古城岭子,系商洛最早之城池,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出土文物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之封邑。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地属弘农郡,隶司隶校尉部,郡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貌略镇北),领11县,在陕西境内的上洛、商县两县,即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商洛地域。上洛这一地名,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战国时即有。汉朝忌水,将上洛改为上雒,这是用“雒”字的开始。包括今商州区、洛南县两地。今丹风、山阳、商南3县时为商县。旬阳县北部(今镇安、柞水县东南部)是汉中郡辖区;杜陵县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是京兆尹辖区。
东汉(公元25——220年)
地属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辖区相当于今关中平原西安以东、渭南及商洛地区。尹治设在长安,仍领10城,其中上洛、商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
三国(公元220——265年)
地属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治所在长安,领11县。仍称上洛县,魏文帝曹丕又将上洛的“雒”字改为“洛”字。辖地包括今商州区、洛南两地。
西晋(公元265——316年)
地属司州,辖区包括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陕西省商洛地区。州治设在洛阳,领12郡。泰始二年,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领上洛、商、卢氏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
南北朝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乱。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由东晋开始的南朝,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洛的州、县,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
北魏
属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迁往襄阳,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设立洛州,领5郡,其中3郡属今商洛:上洛郡,领上洛、拒阳2县;上庸郡,领商(今丹凤)、丰阳2县;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商南。
西魏
属洛州和雍州管辖。洛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郡(今商州区)、拒阳郡(今洛南县)、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
北周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洛(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
隋代(公元589——618年)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区)、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今丹凤县一带,隋文帝改称商洛,这是“商洛”二字连用起来称呼地名的开始)、洛南县、丰阳县(今山阳、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
唐代(公元618——907年)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区)、商洛县(今丹凤、商南两县)、洛南县(今洛南)、丰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
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当时陕南东部经历了后梁(公元907一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1—960年)等5个期代。
后梁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乾佑县(公元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
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金、南宋时,商州属金国京兆府路。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县西北部(今镇安县)属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领上洛(今商州区、丹风、商南、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商州先属安西路,陕西行省,后属奉元路管辖。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县,原来的上洛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天大体相当。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地属西安府,时称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区、丹风县两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避明兴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
闯王政权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闯王政权结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这是柞水县的前身。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辖今商州区、丹风县西南部)、洛南县(今洛南及丹风县东北部)、柞水县(今柞水县西部及镇安县东北部)3县,属关中道;山阳、商南、镇安3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一度还管过蓝田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县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陆续解放,在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区,辖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
1950年,改名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仍辖以上7县。
1955年,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2月,撤销丹风、柞水两县(丹风分属商南和
商县辖,柞水与镇安县合并),商洛地区辖商县、洛南、商南、山阳、镇安5县。
1961年10月又恢复为7县。
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
1968年,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各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县革命委员会”。
1969年,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
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
1981年元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县为县级商州市。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商洛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