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那里唱山歌--评王扶民的乡土小小说

家乡区县: 南充阆中市

一、   

    乡土小小说通常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而作品反映出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往往跟写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近二十多年来,和乡土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一样,乡土小小说的作者可以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者因为各种原因从乡村进入了城市,但新环境里物质财富对精神世界的挤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向往记忆里的乡村,处于这样的矛盾中,他们只得让身体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之间行走,而让精神在乡村的原野上放牧。他们笔下的乡村,因此便打上了作者在新环境里的思想烙印;还有一部分作者,他们从不把自己和脚下的土地割裂开来,既不会高高在上地指点乡村、也不会远远地关上防盗门开着空调编写自己想象中的乡村。他们出生在乡村、生活在乡村,他们的身体和灵魂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乡村,因此他们笔下的乡村,便呈现出原生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王扶民就属于后一部分作者。   王扶民是四川省阆中市二龙镇人。阆中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大西南的巴山深处,距离省会成都300公里,在2000多年前,曾经是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那里到现在还没有飞机场、没有火车站、也没有高速公路。二龙乡距离阆中市区35公里,平均海拔650米,直到今天,当地的农民仍然靠牛耕田、用锄头挖地,是一个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地势偏僻、自然生态保存较好的山村。王扶民在这样的环境里出生、长大,所以他对乡村生活有血肉相连的切肤感受;成年后,他在家乡文化站工作了30多年,这个经历又让他有机会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切地思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的思考,王扶民从1980年开始创作乡土小小说,并陆续在省市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二、   

     乡土小小说最常展现给读者的,是中国农村古老的风俗、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方水土孕育的独特语言……还有那些最不起眼却又最能让人感动的生活细节。王扶民的乡土小小说中,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货郎老苟》。文中那个走乡串户的货郎做起生意来,“丁是丁、卯是卯。女人讨价还价,他高矮分文不让。”女人们就抱怨他:“你这个啬家子,一人吃饱,全家不挨饿,钱是人身上的垢痂,赚那么多干啥子……”老苟的回答风趣而又不失小生意人的精明:“老子翻山越岭送货上门,又没赚哪个舅子的心狠钱。没见过你们这些婆娘才是吃了五谷想六谷、抱着丈夫想情夫!”这一来一往的对话,立刻就勾勒出了一幅川北乡村的民俗图画。因为有了这个“平生最乐意的事情,就是和女人们打闹嬉笑”的货郎,寂静的山村热闹起来,那些充满“野趣”的玩笑立刻就让读者记住了这个货郎。一样是拿货换钱,但这个担着货物走乡串户的货郎却和现代社会的商人迥然不同:当天印的女人吞吞吐吐想用鸡蛋换些白糖的时候,货郎不是要她还早先欠的钱、或者公平交换、更没有乘人之危。他的第一身份是“乡邻”,他想的是这女人丈夫得了肝硬化、婆母半身瘫痪,他收起了一张嬉笑的脸,认真地让这女人把鸡蛋提回去给病人补身子,白糖还是记在帐上。作者在这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为人随和、心地善良、人情味十足的乡村货郎,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情味十足的乡村。这样的货郎在几十年前的中国城乡随处可见,现在却只能在偏远乡村偶而看得到。他是一个好导游,一路牵着读者的目光,去感受川北农村现实的闭塞、贫穷,和古已有之的乐天安命、淳朴自然。在王扶民的小小说中,《残月》、《赔礼》、《阴阳界》、《风雨夜归人》等,都和《货郎老苟》一样,地域色彩显著、感情蕴涵深厚,属于文化乡土小小说。

三、   

    乡土小说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它所描述的,不是在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而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古老的农村文明。王扶民的作品,也大都有这个特点。但局限于作者的“文化干部”身份,其中部分涉及到专业知识和敏感题材的,在远离了文本的时代背景后,就显露出了它明显的硬伤。       《心事》写的是一个农村青年,因为倾心农业实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正当母亲为他着急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有好姑娘在爱着他了。这是一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家笔下很常见的题材。但20多年后的读者看了,就不能理解: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农村青年通过一块实验田搞科研是不是可行?显然,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如果不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也不可能取得效果。而这个特殊的条件,需要作者对农业新科技有一定的了解,并给他的故事做一个合乎逻辑的铺垫。王扶民在这个作品里没有这样做,所以,他的这篇小说是不成功的。但是,假设他这样做了,给了读者一个故事发生的理由,那么他的这篇小说也只能算是一篇农村题材的小小说,而不能算是乡土小小说,因为小说所描述的对象不再是“几千年的中国古老的农村文明”。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写作者,只有当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熟悉的人物时,才有可能写出生动的、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在小小说写作方面,王扶民不是学院出身,他或许没有听说过“小小说三原则”,也不熟悉欧·亨利、卡夫卡,他的乡土小小说大都行文随意,迄今为止,从结构上来看,其中仅《老实社长》一文有刻意构思的痕迹。而在这篇小小说里,他的刻意是很成功的。全文老实社长只在首尾各出场一次,中间的故事主角看上去似乎是“横二嫂”,但结尾却出人意料地抖出一个包袱:这一切原来是老实社长导演的!猛一看很吃惊,仔细想却又释然。由此可见作者在写作中,并不是不会使用技巧,而是不愿意使用技巧。这样的写作风格,正是“乡土”本身的风格。我们的许多前辈作家都喜欢用这样的风格来写乡土小说。  

四、   

    和一些好的乡土小小说一样,王扶民的乡土小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也并不单单是因为小说里有精彩的故事,而是因为他大量使用了川北方言。   

   方言的运用,一直是小说创作里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冯骥才在他的《关于乡土小说》中,专门提到了乡土小说的语言。他说:“这种乡土小说是把地方语言的某些特征提炼出来,刻意创造出一种有滋有味、极具乡土神色的叙述语言。在将生活语言变为叙述文体的过程中,蒬quo;征文二等奖、小小说《公公接生》获得了中国艺术院当代文学研究所颁发的优秀作品奖……看来,还是有很多读者和专家跟我一样,喜欢乡土味相对较浓的小小说。  

 

我的能力秀 http://wm23.cn/zhenghong 我的梧桐子 http://www.wutongzi.com/uc/76225009.html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127347283

 

    

 

子意(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