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子女、徒弟在传承好技艺的同时,深入开展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文化传承和社会传播的重要方面。几年来,江苏省盱眙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馆、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单位,研究出版了《盱眙县非遗资料汇编》、《盱眙文物古迹通览》、《盱眙馆藏文物精品》、《火红的六月》等专著。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二代传承人申报相关研究课题,有助于传承人在一生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升综合研究水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传承。
一、资源状况分析
盱眙,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盱眙,人杰地灵,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姿百态。
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以来公布了4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自项目认定和传承人评定工作开展以来,盱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持续有效进行,发掘了一大批被隐没于民间的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已成为非遗法规定的传承人的首要义务。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要求,2006年以来,盱眙组织普查发掘整理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全县共搜集非遗线索2590条,其中价值较高项目269个,调查项目涵盖16个门类53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147个,传统音乐4个,传统舞蹈5个,传统戏剧3个,曲艺1个,杂技2个,传统美术3个,传统技艺8个,消费习俗15个,人生礼仪16个,岁时节令8个,民间信仰7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9个,传统医药6个。由此可见,盱眙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乡风民俗等资源比较丰富。从项目分布的差异性来看,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门类的项目大同小异,而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曲艺等门类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从数量上看,民间文学、乡风民俗、消费习俗占了大多数,有的门类虽然数量不多,但其项目的价值很高,特色鲜明,在省市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几年,非遗保护工作者对全县濒危项目、高价值项目、特色明显项目、老艺人年事已高项目、高潜力项目以及影响广泛项目等优先进行深度调查,运用录音、录像和拍照等进行采集,及时抢救出本地区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重点保护。如民间文学《水漫泗州传说》、传统舞蹈《花船》、《龙舞》、传统戏剧《泗州调》、传统音乐《锣鼓棚》、《洪山腔》、《水上婚礼》、《祭祀乐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重点发掘整理,列入盱眙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资源价值研究
1、民间文学
盱眙,古迹众多,人文积淀深厚。其间,有四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下草湾文化”;有两千多年的建县历史,长期是都、郡、州、军、县的治所,同时还是江淮流域经久不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水利枢纽中心。因此,衍生了许多著名的民间音乐,流传着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有趣故事,主要有:传说、故事、神话、笑话、谚语等,其中尤以传说、故事居多。
一是以杰出人物为内容的传说和故事。如朱元璋的传说,戚天官的传说,徐偃王的传说,管鲍分金亭的传说,泗州大圣的传说,陈婴的传说,苏轼、米芾的传说,陈毅、罗炳辉、李桂五的传说等。
二是以地名掌故为内容的传说和故事。包括建筑、街巷、寺庙、桥梁、湖泊、集镇、村庄等。如盱眙的来历,黄花塘的传说,明祖陵的传说,水漫泗州的传说,禹王河与九里荒的传说,万塘的传说,四十里桥的传说。还有史事、民俗、动植物、土特产等方面的传说,如磨盘山与摩旗山的传说,七品县令为何称芝麻官,紫竹林为什么没有紫竹,野马追、泽兰的传说等。
这些传说和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饶有趣味地介绍了盱眙的人物历史、自然概貌、社会生产、风土人情以及文化传统,反映了人民群众勤劳朴实、机智勇敢、助人为乐、追求幸福生活、崇尚传统美德的精神和愿望。对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增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传说故事被结集出版,有的还被改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如“水漫泗州”、“虹桥赠珠”、“真假新郎”、“铁山寺传奇”等。
2、烹调艺术
盱眙的烹饪技艺,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信息,而且淮扬菜中有许多菜肴出自盱眙并留有历史典故。如盱眙的“粉皮烩鸡丝”、“重八烧鹅”、“针鱼粉丝”、
“小鱼锅贴”、“糖醋鲑鱼”、“豆腐坨”、“麻糊汤”、“杂烩菜”、“八宝粥”、“大肉饼”、“大凉拌”等都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世与喜好相关,历史上都有传承。用淮河白鱼烹制成的“爆腌白鱼”、“京葱野鸭”以及“四喜豆腐圆”更是明代宫廷的贡品佳肴,其口味清淡,咸甜适中,味兼南北,极富文化内涵,具有中国传统的“中庸之美”。
盱眙菜源于淮扬菜,但又不同于淮扬菜,它不仅吸纳了徽菜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借“明皇故里”之缘,把皇帝宫廷菜肴的技艺也融合其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味。究其特点有五个方面:
一是注重选料。取材全部源于本地,注重“鲜、活、嫩、绿”要素。二是讲究烹调。盱眙菜的烹调技艺可归纳为八个字,即:拌、炒、烩、烧、炖、烤、焖、卤,综合了其它菜肴的制作技能。三是重视营养。最大特点就是加工精细,讲究营养搭配,并注重菜肴的营养价值。四是追求风味。盱眙菜讲求原汁原味,追求色、香、味、形的统一,注意荤素搭配、干湿搭配、营养搭配。五是体现文化。部分传统特色菜肴都有历史文化渊源和传说典故。如“爆腌白鱼”源于明清贡品淮河白鱼的制作,“重八烧鹅”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典故;“乾隆虎皮豆腐”源于乾隆皇帝巡游,路过淮河时吃过的一道民间家常菜肴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可触可品,余味无穷,在盱眙大文化大旅游开发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民歌民乐
盱眙位处江淮与淮扬地域交界处,历史上有着“水陆都会”、“漕运中心”的美誉,乡野生态文化兼容了江淮文化和淮扬文化之长,加之优美的田园风光,渔农交替的产业模式为盱眙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空间。
“盱眙民歌”的特点:一是源远流长。从其部分内容看,不少是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傎,如“四季歌”等。二是品种多样。在盱眙近千首的民歌民谣中占一半以上是情歌,如“十二相思”、“手扶栏杆”、“后五更”等。其它还有田歌、忏词、嘞嘞、劳动歌、行业歌、仪式歌、叫卖歌、唢呐散曲、渔歌渔谣、儿歌童谣等。三是独具特色。在广阔的农村,农民耕田耙地,打起“嘞嘞”是出口成章,歌曲旋律豪放、清脆悠扬。在劳动中不仅抒发了情感,似乎连为之出力的耕牛也能听懂他们的音乐语言。栽秧(特别是“了秧”)时男女农民利用秧歌对唱,其旋律多半是历史的,但填词许多是即景生情,信手拈来,即兴而作的。四是内涵丰实。民歌艺人经过数代相传,逐步使歌词的内容丰富,通俗易记,语言幽默,大众口味,艺术形象化,生活韵味浓。五是活态传承。好多地方乡土民歌几乎灭迹,而盱眙民歌民谣都有其特殊的生命力,一直传承至今,如:新四军时期在盱眙黄花塘、穆店一带流传的“白菜心”等歌谣,不仅填补了江苏民歌的空白,它的旋律和演唱方式对民间音乐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民间文学、民俗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4、传统舞蹈
盱眙地区最具普遍性的传统舞蹈有花船、龙灯,驴灯、舞狮、花篮担等形式,这些传统舞蹈几乎覆盖了盱眙每个乡镇村庄,最受广大群众喜爱和追崇,也是目前传承最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还有一些传统项目既能体现盱眙地方特色,又具有代表性,如花鼓伞、团团会、盱城渔鼓等。这些项目产生于盱眙水泊地区,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因而艺术价值很高。
5、戏剧曲艺
盱眙历史上地处交通要道,各种(下转第10页)(上接第37页)文化在这里交相融合,曾出现过各类剧种的戏剧表演团体,如淮剧、京剧、越剧、淮海戏、黄梅戏、泗州戏等。在广泛融合的基础上,盱眙又形成了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如流传于盱眙西部地区的淮洪调、泗州调。这些原汁原味的艺术精华,为其他艺术种类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6、手工技艺
盱眙的传统技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西部是水网地区,因而形成的传统技艺往往与地方特色产品有关,如利用芦苇编织蓆篓、蓆篮等各种艺术产品;西南地区是山区,因而传统技艺多与山石树木有关,如金银首饰制作、制秤等;东部是平原地区,生产以稻麦为主,传统技艺大多与生产生活有关,如编巴斗、泥土瓮,用于装盛粮食。当然,这些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传统技艺,随着社会进步,有些正在逐渐式微,甚至消亡。
7、乡风民俗
盱眙人文荟萃,积淀了丰富的乡风礼俗,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春耕夏种到秋收冬藏,从衣食住行到礼尚往来,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其中典型的如王店乡一带的冲喜、仇集一带的闹房、马坝一带的做寿、盱城镇周围地区的各种禁忌、观音寺一带的叫魂、鲍集镇一带的移尿窝等。还有各地在立春、清明、端午、冬至等节令中的风俗习惯,无不体现出盱眙丰厚的人文历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在繁衍传承,并形成地方特色。
8、土医土药
盱眙的传统医药也独具特色,一些现代医药治疗困难的疑难杂症,通过传统医药的特殊医治,立竿见影,手到病除。如观音寺镇的火罐针灸、仇集镇的骨折救治、铁佛镇的画炸腮(腮腺炎)等,手段简明,手法奇妙,堪称绝技。
9、面塑艺术
面塑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其制作工具和使用材质简单,分布广,种类多,内涵丰富,情趣高雅。浑厚夸张的造型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在盱眙大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百姓生活、信仰、文化的载体。
探索非遗后时代民间技艺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作坊带徒、学院培养、社会培训、家族传承等多种模式进行“立体”的传承,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目前,盱眙本着“传播草根文化,弘扬向上文化,彰显群文特色,繁荣文艺创作”的宗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工作,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发展机制,使许多项目得到稳定的发展和持续的传承。从而丰富了群众文化,彰显了地方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