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起源於昆山,而藝術之根在民間。1986年8月13日,在昆山亭林園翠微閣舉辦了昆曲堂名坐唱會,出席這次曲會的老藝人有卜全福、夏湘如、徐振民、高慰伯、楊鈺、王則民、卜宗興等,有關部門進行了音像錄製,由於多位民間藝人年事已高,這次活動堪稱昆曲堂名的絕唱。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中國昆曲藝術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了保護和搶救昆曲文化遺產,文化部門對時年86歲高齡的國內僅存的“拍先”高慰伯老先生的昆曲藝術做了錄音整理,旨在保存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2003年,高慰伯獲“貝晉眉昆劇傳習獎”。
1986年,由玉山鎮山前街道主任秦培英率先組織成立“山前街道曲社”,帶領一批昆曲愛好者開展活動,並邀請退休曲家高慰伯等老師指導、拍曲,該曲社以清曲為主,2000年命名為玉山曲社,活動持續至今。1988年,昆山市政協聯誼會組建昆曲清唱組,對外亦稱“昆山曲社”。該社以《振飛曲譜》為基本教材,每週五定期在中山堂開展昆曲清唱,1989年和1990年費孝通同志兩次聆聽該曲社曲友的演唱,並十分稱讚。該社與玉山曲社的曲友一起交流,以“昆山曲社”名義組織赴上海、蘇州等地開展曲會活動。2009年第十屆蘇州“虎丘曲會”上,昆山曲社5位曲友的演唱受到與會一致好評,該社老曲友錢振家被評為“優秀曲友”,昆山曲社也榮獲“2000-2009年度優秀曲社”稱號。該社還經常深入社區、學校開展活動,帶動成立了裡厙、朝陽等社區曲社。2000年,以原昆山錫劇團部分退休人員為基礎,成立了玉峰曲社,該社原劇團演員具有舞臺表演經驗,其中部分曲友經常參加送戲下鄉活動,並登臺演出彩裝折子戲。2001年該社曾經與臺灣曲友進行聯誼交流。
昆山業餘愛好者和民間曲友對昆曲保護和傳承活動的蓬勃興起,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同時也得到了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普及昆曲音樂和群眾演唱,2002年昆山市委宣傳部編印了《昆歌》,作為昆歌普及演唱教材。2002年5月,昆山市政府與蘇州昆劇院合作成立了昆山昆劇藝術團,以實現演出資源的共用。2003年3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昆山市為“中國民間藝術(昆曲)之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