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子,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躺在席子上度过的。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席子是怎样编织出来的,也不知它未来的命运到底如何。为此,笔者亲临宾阳织席专业村——孟村,专访了部分织席专业户,拍了一段视频和一组照片,让大家对织席的过程及现状有个大概的了解。 织席,宾阳话称“胆席”,客家人叫“打席”,这在孟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是用一种叫莞草(读关草)的席草编织而成的,所以这种席就名莞席(关席),是宾阳颇具特色的土特产之一。这个村过去家家户户从事席子编织,织席一直是该村的第二产业,也曾是村民创收的支柱项目。但是,近十年来,织席连续呈下滑的趋势。
目前,全村仅有二、三户人家坚持种植席草,从事织席的家庭也由原来的一百多户减至十几户,规模经营变成了零星作业。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竹席的发展势头强猛,抢占了席子的大部市场。其次是织席工作繁杂,利润较低,青壮年们大多转行另谋财路。现有的织席人不无伤感的说,三、五年后,织席在他们村有消失的可能。一对60多岁的织席夫妻无奈地说,他们顶多再织上一、两年,就告老把这手艺丢了。 织莞席是一门传统的手工艺,跟织布的原理大体一致。最大的不同是,织布一个人就可以织,而织莞席必须两人才能编织。
基本流程是:在上好的田地里种席草,收割分级,破裂,晒干收藏,搓席纲,穿席纲,织席。速度快的一天能织两张,慢的只能织一张。价格方面,以1.6米规格为例,他们批给经销商的价钱是150元,市面上的零售价200元左右。扣除成本,每人一天的收入在四、五十元左右。 不知何故,笔者偏爱莞席,觉得睡莞席比较舒服。面对这项传统工艺将要退出市场的前景,心中不免生出一丝难言的惆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