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评论:0 点击:7968 春节 又称过年,是全年最隆重的节日。为此,家家户户从腊月初就开始忙碌起来,蒸馒头、炸肉元、炒瓜子、炒花生、买衣服、买年货,人称“忙年”。春节这天早上醒来,人们先吃一口放在枕边的糕果,取意于张口吉利。接着户主起床开门放鞭,庆贺一年大吉大利。家家户户早餐一律是小汤圆,谓之吃圆茶,相传正月初一面朝北吃汤圆不吉利,故一般不面北而坐。初一至初五通称拜年,初六至十五谓拜晚年,拜年时首先拜祖父母和父母等长辈,再拜亲朋邻里。对长辈要叩拜,称磕头,对平辈是互相作揖,互致祝颂语,近年以握手礼代之。
元宵节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习俗早上吃汤圆,晚上城镇举办灯会闹元宵,故又叫灯节。
二月二 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从这天起雨水逐渐多起来,于农业有利。农民是日早晨用草木灰在自家门前布上若干圆圈,谓之“做囤根脚”,寓意丰收。亦有用草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叫“引龙回”。闺中停止针线一天,传说动针线会刺伤龙眼。各家都迎出嫁女回娘家吃馒头,儿歌唱:“二月二,龙抬头,女儿回家吃馒头,没馒头啃妈妈头”。此俗现在农村还流行。
清明节 是兴农事祭祖先的节日。清明节前填好祖先的坟墓,是日上坟烧纸祭奠。各家门前要插柳,民谚说: “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民间还有“踏青”、植树、换装之俗。清明节前一天谓寒食节,是日全天不动烟火,吃冷食。现已废。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俗称“五月端午”。全县都有吃粽子、吃藕、门前插艾和菖蒲、饮雄黄酒的习俗,是日用五色丝绒系小孩手脚颈,谓之系长命线,俗称扣龙。亦有用边角彩布缝成娃娃、葫芦、菱角、粽子、藕等形状的彩色布袋,内装艾叶和雄黄,谓之雄黄口袋,系于小孩身上,用之避邪。
立夏 有吃蛋习俗,早上煮鸡、鸭蛋,日出前食用,谓吃蛋不瘦夏。此俗还盛行。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传说这天玉皇大帝要晒龙袍。如天气晴朗,全县各地都有翻晒衣裳的习惯,相传这天晒过的衣服一夏不会霉。民谣“六月六,小猫小狗同沐浴”,传说是日洗了澡一夏不生痱子。妇女也要在这天洗头,“今日洗过头,头发不腻垢”。这天民间有吃炒面的习俗(将面粉炒焦,再用开水冲泡后食用)。
七夕节 亦称乞巧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晚,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时。是晚有乞巧之俗,妇女陈瓜果于门前或院内,拜织女乞求赐巧,亦有用小蜘蛛置盒内,明日观其结网圆否,测知是否得巧。是晚亦有染指甲习俗,将凤仙花捣烂,涂手脚指甲用苍郎草叶包裹,第二天指甲即红,经久不褪色。近年来,年轻人在这一天相互发短信、送礼物、约会,七夕情人节的色彩日渐浓厚。
立秋 有吃西瓜习俗,谓之熬秋或称咬秋,此风尚存。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亦叫七月半。传说七月间阴司开“鬼门关”,所有鬼魂来到人间,人们为免遭野鬼骚扰,广为祭祀,曰斋孤。“人无贫富,皆祭其先”,是日,设供桌,摆酒菜,燃烛点灯,焚烧纸钱,拜祭祖先。现斋孤之俗已废,烧纸祭奠祖宗,在农村仍较普遍。是日,群众多吃饺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团圆节,家人在外要赶回家过节。主要习俗有:拜月,设供桌于堂前,摆上月饼和各种圆形瓜果,对月叩拜;赏月,拜月后,合家人围坐桌旁赏月,富有人家还演奏乐曲。现在有些青年人喜欢放高升、焰花等;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特殊食品,家家用面粉内包青菜、韭菜、豆荚或芝麻和糖等馅,烙为圆饼,晚上全家人边赏月边吃月饼。集市上出售的月饼品种亦多,亲朋之间馈赠礼品,多以各色月饼为主。现中秋节习俗中的拜月已废弃,赏月也已简化,食月饼之俗至今仍盛。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一般早上吃糕吃饼,谓“重阳吃块饼,过冬不怕冷;重阳吃块糕,过冬也不焦”。旧时重阳有登高习俗,文人雅士还有赏菊、吃螃蟹、赋诗的习俗。重阳节亦称“老人节”,这一天年轻人都要提上礼品看望父母。
冬至 冬至前一天叫“小冬”,冬至这天叫大冬,有“大冬大似年”的说法。是日,日出之前要吃南瓜汤,一般人家都用赤豆与南瓜共煮,有的人家还做南瓜饼。据说,吃了南瓜做的汤、饼,可保一年头不疼。还传说,冬至是“鬼过年”,因而,家家于这天中午,都备有较为丰盛的酒菜,并焚烧纸钱,祭奠祖先。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谓之腊月,初八谓之腊八,有中午熬腊八粥习俗。各家于中午在米中掺入赤豆、花生仁、菱角仁、红枣、红豆、豇豆、小米等八种食品混煮成粥食用。
送灶 又称小年夜,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晚上进行。民间有“官家二十三,民家二十四,乌龟王八二十五”之说。送灶备有酒、猪头肉、鸡蛋和糖果等,扎有纸马放灶上,意在让灶王骑马上天。祭灶时,洒酒地上,烧纸钱,揭去灶神像,放鞭放炮,以示欢送。现这一习俗已废弃。
扫尘 一般在送灶前进行,用条帚把家中打扫干净,准备过年。送灶后不再“扫尘”。新丧人家,不送灶亦不扫尘。现送灶之习已不见,扫尘易名大扫除,仍存。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滨海民间普遍称三十晚上,这天一家人要聚到一起吃团圆饭。下午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春联,晚上的重头戏是“守岁”,从旧岁守到新年,取辞旧迎新之意,一家人围坐炉边,点的是芝麻秸子火,预示来年节节高,吃“干元宝”(花生、瓜子),喝守岁酒,直到子时。守岁谓可增福添寿,父母健在的人家尤为重视,此风现已演变成看春节联欢晚会。除夕还有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之俗。
婚嫁 旧时,婚嫁礼俗繁琐,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程序:订婚,亦称“下礼”。男方选择吉日,将议定的聘金和男方的生辰八字庚帖放入定制的红色庚帖盒内,裹上红布连同彩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家。女方家收下彩礼和男方庚帖后,原盒内放入女方庚帖和回送的礼品由媒人带转男方家,至此即为正式订婚;送日子,结婚前男方将选择好的结婚日期写在一个红帖上连同礼品送往女方家,即为“送日子”;催妆,婚期前一天叫催妆,男方派人至女方家搬取妆奁,是日晚洞房床上撒“五子果”(白果、花生、红枣等,喻早生贵子),由一位童男与新郎配双同宿,谓之压床;正日,即娶亲之日。这一天新郎带上鲤鱼、米、双刀肉、猪肚肺、糕点糖果等礼品,到新娘家迎娶新娘。新娘到家后要拜堂,吃团圆饭;回门,婚后第三日(亦有七日、十三日甚至一月),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谓之“回门”。女方家设宴接待,新婚夫妻要赶在日落前回到新家。
丧葬 旧时丧葬礼俗,一般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报丧,人死后,家属派人向亲友送信,称之“报丧”;设灵堂,为死者梳洗、更衣,放置厅堂中间(一般头朝外,脚朝里)。头前供饭,脚底点灯,焚烧纸钱,儿孙及亲友均“披麻带孝”;守灵,一般为三天两夜,至亲日夜伴守,以示哀恸,称做“守灵”。吊唁者前来吊唁时,孝子必须同时陪着跪拜;入殓,仪式一般由长亲(男丧族长、女丧母舅)主持,长亲用剪刀剪一缕孝子头发,放在主钉眼内,象征性地敲上几斧,叫“封钉”;出殡,俗称“下田”或“下葬”。出殡时,孝子捧哭丧棒在前,其他亲友跟其后,将棺材送至墓地。建国后,丧葬习俗改革,迷信活动基本废止,死人一律实行火化,丧礼从简。
生育 旧时生儿育女,有喜庆习惯,特别是生男孩,向左邻右舍送“毛米粥”、送“红蛋”(一般3个,多者总成单数,但避7),婴孩出生后三天称“三朝”,要请客吃“三朝面”。亲友向产妇送馓子、馒头、猪肚、母鸡等,叫送“月子礼”。孩子出生一个月叫“满月”,请客吃满月酒。小孩出生一百天称“百露”,出生一年称“头生日”,民间有“抓周”之俗。
祝寿 民间有从五十岁开始,逢十(称整生日)做寿的习俗,亲友往往赠送寿轴、寿联、寿幛,亦有送钱,还有送鱼、肉、寿桃、寿面、布料等礼品。寿越高,祝寿人越多,场面也越隆重。寿诞前一天晚上,举行拜寿仪式,晚辈磕寿头,放鞭炮、焰火、高升,并设宴招待宾客,叫“暖寿”。生日这天,早上吃寿面,中午、晚上办酒席,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很多人家包场电影或放录像,全村同乐,以示庆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