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首,秋栖霞”,“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这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谚语。2010年6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阿育王塔内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动,在栖霞山的栖霞寺隆重举行,使得这里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 22公里,北临长江,东望龙潭擂鼓台,西隔九乡河与南北象山隐隐相连。主峰名凤翔峰,孤峰独峙,卓立天外。形状如伞,古称“繖山”,因山上“金药举,可以摄生”,又名摄山。凤翔峰的西南山峦,形如卧龙,名为“龙山”;其西北的山坡,状若伏虎,名曰“虎山”。栖霞山,春则花木青葱,秋则枫叶流丹。自南朝诗人江总之后,历代文人不绝于途,都曾游历栖霞,赋诗咏怀,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明朝焦竑《栖霞寺修造记》说:“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古高人胜流,率栖迹于此。”
第一个“临幸”栖霞山的帝王,为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87年,后主陈叔宝在江总等人陪同下临幸摄山。此情此景令后主诗兴大发,欣然吟诗《同江总游摄山》。
栖霞山有一块明征君碑,为公元676年高宗李治诏立。据说,南朝舍宅创栖霞寺的隐士明僧绍五世孙明崇俨,为纪念先祖,向李治求取“御碑”,立于栖霞寺山门前。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首为6龙拱额,上篆“明征君碑”4字,由唐朝书法家王知敬书写;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书法家高正臣行书题写,通篇2376字,为四六韵文,以10首名词作结尾。明征君碑,记述明僧绍生平,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兴寺凿像等史事。碑阴刻有“栖霞”两字,相传系李治御书。碑质有豆粒状白色斑纹,为2.8亿年前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碑下龟趺头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亿年前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炭岩雕刻而成。
乾隆即清高宗纯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六次南巡,除第一次外,后五次均驻跸栖霞山行宫,分别为乾隆22年(1757)、乾隆27年(1762)、乾隆30年(1765)、乾隆45年(1780)、乾隆49年(1784),期间,共题诗119首,书写楹联、匾额50余幅,御碑3块。
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首次驻跸栖霞行宫,面对山川秀色,乾隆帝赞不绝口,由是写下了第一首诗《游栖霞山》,称栖霞山为“第一金陵明秀山”。
乾隆众多的诗作、楹联、匾额和碑刻,为栖霞山作了一次免费的宣传,使得栖霞山成为文人骚客心驰神往之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