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栖霞山一直是文人游记、诗词里的“常客”。以至于撰写栖霞山或栖霞寺志书,成为文人们的追捧的事。先后有唐僧灵湍著的《摄山栖霞寺记》;佚名著《摄山记》;明金銮撰的《栖霞寺志》;明金銮撰的《摄山志》;明文伯仁撰的《栖霞寺志》;明盛时泰编纂的《栖霞小志》;明金九梧撰的《栖霞志》;明僧可浩撰的《栖霞寺志》;清张怡撰的《摄山志略》;清楚云上人等撰的《摄山志》;清陈毅编纂的《摄山志》;民国张毓金修撰的《栖霞续志》及当代人朱洁轩的《栖霞山志》等十多部志书。拥有如此众多的志书,可以说,这是南京其他名山无法比拟的事情,也只有栖霞山能够享受这种待遇。既使是这样,栖霞山志还是一书难求。难怪丹徒人陈邦贤在《栖霞新志》中说:“且各志除图书馆略有收藏外,要在南京的书坊中,买一部栖霞山志,颇有‘洛阳纸贵’的现象”。
张怡(1608——1695),明上元(今南京)人。字瑶星。史学家、隐士。明末曾任锦衣卫千户。明亡后张怡来到南京,长期隐居在栖霞山为道士,五十余年不入城市。隐居期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天,专门到栖霞山白云庵拜访张怡,留下了一段佳话。张怡除撰写了《摄山志略》六卷外,还撰写了众多题咏栖霞山的诗词。如:《明月台铭》、《品外泉铭》、《白云山居赋》等。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袁枚在南京期间,也曾与友人远足栖霞山,并留下诗歌多首。除此之外,袁枚还将自己随园内一处阁楼,命名为:“小栖霞阁”,足见袁枚对栖霞山的厚爱。
文人墨客造访栖霞山的时候,除了题咏诗词外,还留下了许多石刻。《南京栖霞山贞石录》以及新近出版的《南京历代碑刻集成》均有收录,这些石刻成为栖霞山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诗人祖无择、苏棁、赵伯晟、明代的张函、清代的马日琯等,均有题刻留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