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大佛寺

家乡区县: 山西省稷山县

    稷山县古名“高凉邑”据《诗经大雅生民》“唐虞时家官(姬弃)始教民稼穑”,其封号“后稷”,后人敬称为“稷王”。稷王崩后葬于县城南五十里之山颠,故此山命名为“稷王山”。由此于隋开皇年间亦将‘高邑“名为”稷山县”。此外琼华工作室旗下的稷山综合杂谈也为稷山大佛寺设立了专门的旅游板块供游客们欣赏参考。

    从稷山县城沿大佛路北上,1公里处即可到达著名的大佛寺,据《稷山县志》记载和寺内碑文记载,大佛寺创建于金皇统二年(1142年),位合邑龙脉之冲要,有“一佛镇三县”(稷山、新绛、河津)之美称,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清乾隆年间及民国均有修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对大佛进行了绘饰;2004年5月1日,大佛寺雷击起火后,大佛完好无损,稷山县委、政府当即筹资重修,使这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寺庙焕然一新,以它雄伟的建筑耸立于高崖之端,全国独一无二的土雕大佛和佛教文化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人前来参观,给小小的稷山县城又添几分热闹。 现在的大佛寺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06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不规则形。由南往北沿中轴线依次而上,迎面有山门一座,面阔三间,面积98平方米,为悬山式仿元建筑;进得山门拾阶而上,钟、鼓楼分居两旁,再上,新建配殿两座,碑廊十八间。突兀间大雄宝殿巍峨耸立在面前,二层三檐阁楼式歇山顶仿元建筑,古朴中透着威严;面阔七间,进深五椽,东西长30.95米,通高26.20米,依山而立,巍峨壮观。登楼而上,可俯视着整个汾河谷地,稷山全景一览无余,那些高楼大厦,那些车水马龙,那些道路与桥梁,那些葱茏的大片枣林,便如同了儿童的玩具积木,夺目的色彩成为主题,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呢。(183大雄宝殿内景)

    走进大雄宝殿,不同于其他庙宇的是,一座依崖而雕的巨大土佛,稳坐于大殿正中,似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占据了人们所有的视线,扑天盖地而来。又似乎早就等候在那里,等了你几百年,时间也仿佛在那一瞬间凝止,让你不敢放肆,只悄悄屏住呼吸,放慢脚步,轻轻站在它脚下,倍感渺小那一刻体会到它的伟大,它的无处不在,它的无所不能的神力。毋庸质疑,这一切,都是土雕这一艺术样式的无穷魅力而致。 观赏大佛的威仪,须从两个角度,一是仰望,二是登楼近观,无论怎样,它都会给你全新的感受,它丰满的体态,由于比例精确而显得格外雍容大气;衣裙的褶皱疏密相间,宽窄有度,便使人物静中有了动感,仿佛充满生命的活力;头饰密集罗髻,鼻梁高挺,双目平视,端庄肃穆中又不失仁慈与温和,巨大的耳朵下垂在宽厚的双肩上,嘴角微翘,露出祥和的一丝笑意;它的左手下垂扶于左膝之上,右手上举呈“说法印”佛手状,这样司空见惯的一种姿态,以空前的巨大使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产生出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震撼,在全国土雕大佛中首屈一指,使这座寺庙声名远播。

    有关大佛的神秘,多少年来,一直以各种版本流传于汾河盆地,2004年雷击起火后,更是被传得纷纷扬扬,大佛的灵验,大佛的有求必应,大佛的神力,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一时间香客如云,祭拜如潮。文物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供许多雕刻艺术研究者参考的实物,成为人们的膜拜对象,这一文化现象使这座佛寺又一度热闹起来。 先是地震。据《稷山县志》记载,从金皇统二年(1142年)始建大佛寺至今,稷山经历的地震无数,元至正七年(1347年)五月的那次,“地裂水涌,崩城陷屋”,但大佛无恙;

    明嘉靖年间的那次大震,“……为八级,稷山县城垣尽毁,文庙学宫塌圮”。据说大雄宝殿在这次地震中殿壁倾颓梁架倒坍,但大佛巍然屹立,完好无损。

山大商院—王燕(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