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西路。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创建。初时取名沪渎重元寺,唐代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名为静安寺。
静安寺原在吴淞江的北岸,因江潮泛滥,淹及两岸庐舍,也危及寺庙。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移建至芦浦沸井浜畔,即今庙址。元明以后经多次修缮,现在所存的建筑,是清光绪以后所建的。
元朝时,静安寺有8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渎垒及芦子渡,历代题咏很多,现已无法找到。八景中的涌泉即沸井,俗称“海眼”,清末时筑石栏,题曰“天下第六泉”,解放后因妨碍交通,拆去石栏,暂加盖于井上,铺了路面。97年静安寺地铁站施工时被挖出。寺内尚有“云汉昭回之阁”石刻,是南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
年)光宗赵当太子时为学士钱良臣藏书阁所题,阁毁坏后移至寺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