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传统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是上党地区的米粮川。地处上党盆地西南边缘的长子县,东望太行西枕太岳。西部高山耸峙东部地平水浅,发鸠山、丹朱岭、尧庙山、羊头山、慈林山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半圆结构,整体属太岳山系。浊漳河、岚河、丹河、雍河、陶清河等五条主要河流纵横境内。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日照充足。国土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5万,是长治市辖县中人口最大的一个县。县境历代居民主要是汉族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现辖7镇5乡2个办事处,399个行政村。古风浩荡,吹皱了丹朱大地,留下了这么多褶折和这么美的灵山秀水。自县城驱车,沿宽衢平坦的长临公路西行,原野碧绿,阡陌纵横,一派田园风光全县沃野平畴,阡陌纵横,耕地总面积68万多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68%,其中水浇地面积近3万亩,旱地面积为66万亩,林地总面积27万多亩,是上党地区的米粮川。环顾北方各地,上党盆地无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长子县地处这个盆地西侧,曾经为上党郡治,曾经为晋东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人口也较多,稳定的农业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应该是西晋慕容永建都长子的两个基本原因。稳定的农业漳河流贯上党盆地,滋润着这里的土地,特别强调“其谷宜黍稷”,这和今天上党地区仍然适合种植这两种农作物是一致的。而且羊头山的谷子直到明代还是作为校正度量衡和音律的标准,说明上党的小米是天下最好的。还有一种古称“粔黍”的粮食作物,《山西通志》说:“出长子县羊头山,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累百满尺,可以累律,非其地则不验。《汉律历志》以上党羊头山黍度之为尺,以定黄种。明嘉靖间采之,定乐律。”这个说法显然出自明·朱载育《乐律全书》,但“粔黍”不是小米,而是黑皮黄米的黍子,性粘,长子人在年、节之际多用来做一种称为“黄蒸”的食品(与玉米面参合,包红豆馅,成椭圆略长状,蒸熟食用)。其他的农作物除水稻以外,适合北方种植的农作物在这里都有大面积的种植。这里一直是北方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在慕容称帝的时期,这里仍然是北方生产粮食的重要地区。这里还有大量土产。木材、药材、冶金、丝织品、文化用品,应有尽有。鲍店药材大会,应城铜乐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长子县的铜器是全国最有名的,至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最好的。自古以来就有“千里荫城,万里应城”之说,是说其铁器和铜器能够销售到千里、万里以外的全国各地。但光有丰富的物产,没有人是不行的。人是经济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不但是生产力,也是兵源。从几个历史时期人口数量上推测,长子县的人口历来应该是高踞晋东南各县的首位,而且在大动乱和大瘟疫之后,在各地人口迅速下降的历史时期,长子县人口的波动率也是比较小的。稳定的人口决定了稳定的赋税和稳定的兵源。在古代,尤其是战争期间,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整体实力,主要还是人口的多少,人口是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先决条件。所以,人口数量无疑是综合国力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在那个时代,也可以说众多的人口是综合国力最有说服力的表现:而且人口问题不只是涉及经济一方面的问题,其关乎政治和社会心理的稳定尤其不可忽视,因此,慕容永才建都长子,让长子也过了一把国都瘾。
对于一个农业县来讲多数人当然都在农村生活。平原上村名的特点,由于缺乏山岭作参照物,以方向、前后和大小来区分的成双成对的村特别多,如:东郭、西郭;前辛、后辛;大京、小京;东何、西何;近两年,长子出现了一个最新的村名,这便是慕容村。说来话长,这慕容村原来叫墓下村、慕学村。改过数次村名的村民们总觉着不吉利,但这却是叫了上千年的村名啊,它有它的来历。这是一帮由守墓人的后人所组成的村落,而且是一位皇帝的陵墓。这就是上文所提及的西燕国主。千年以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公元386年肇建、394年覆灭仅存9年的西燕,地居天下战略要地,形势险固、士民善战,马肥粮足。尽管山西、河北、河南有许多大都会可供选择,但当时的北方群雄割据,大都会是争夺的焦点,重要的都城及周边的农业生产都已遭受极大的破坏。所以,慕容永选择了比较偏僻的小城作为立国的都城。闻原先为避内祸投奔苻坚的慕容垂已在中山(今河北定州)称帝,建立后燕政权,于是建立了以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为都,以太行山上党高地为中心的西燕政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