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贤(1928.3~1999.7),石窝乡番坝村人,出生普通农家。自幼聪慧,敬族恭亲,和睦邻里,辛勤劳作,刻苦学习,乡邻以其品行端正而为楷模教育后生。 赵世贤幼读私塾,过目不忘。年及十五,工于农耕。邻甲换工插秧,以其稚气未脱而不悦,遂早餐不允入席。赵世贤并不以此不快,而以其插秧技术娴熟使许多精壮插秧能手自叹弗如。午餐时,主人以后生可畏为托词请入上席。此事以美谈而流传乡梓,秧门一开,必言此事。随家境稍事改善,赵世贤得重返校园,就读于县立第五高小,以成绩优异闻名“三乡”。高小毕业后迫于生计,学业辍继,师多惋惜。1948年9月,以自家堂屋为教室,创办义学,按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开设初级小学四年制课程。 1949年12月29日,万源解放。1950年2月赵世贤参加筹建石窝乡农民协会三村分会,次月参加革命工作,任乡财粮干事。1951年9月调任五区人民政府财粮助理员。195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升任副区长。1955年7月起改五区为草坝区,赵世贤仍任副区长。11月调县人民法院任审判员。1960年7月调任万源报社编辑室副主任,次年10月任中共万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65年4月任县委财政贸易政治部主任。及至1966年6月5日万源开展“文化大革命”,随频仍的政治运动,蹒跚负重前行,但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无论情况怎样,总是坚持实事求是。他生活朴素勤俭、平易近人,他的心总是系着老百姓,涉及群众利益,不避险恶,致于为民鼓与呼,在推进农村合作那些岁月,他紧密结合实际,不偏不倚而有口皆碑。出任审判员他秉公办案,尤重调查研究,避免了冤案错案。赵世贤负责党报编务,紧扣时代脉搏,编、校、印、发,一丝不苟。主持宣传工作,心系教育发展,步行100余里赴大竹河中学为之选址,徒步40余里顶风冒雪现场指导改修河口中学,3年里新组建农中、耕读小学30余所,足迹遍布10区51乡中小学校。身膺财贸政治重任,善于与上级和属下坦诚交心,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同志奋行,他注重深入实际,倾听群众声音,敢于直谏,有理有据。赵世贤奋力推进农村多种经营发展,直言统购统销中的弊端,为在调整时期的万源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被人称为实干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政机构全面瘫痪,赵世贤仍坚守岗位,以其所能为而为之,尽己之最大努力,避免群众集体利益受到损害。1970年1月,出任万源县革命委员会财贸办公室负责人,主持财贸工作,代行财政职能,实现开源节流、确保平衡。1972年2月,任县革委生产指挥组财贸组副组长,8月任组长。1973年5月,任中共万源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县革委办公室主任、县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1978年11月升任县委常委,兼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县革委办公室主任。1980年10月随党政机构分设,不再兼任县革委办公室主任。1981年8月兼任县档案局局长。1983年新修《万源县志》拉开帷幕,赵世贤担任万源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不遗余力组织领导实施这项浩大的文化基础工程,为凸显志书的地方特色,他提出设“土特产专志”,志书面世后,土特产专志受到史志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1984年出任政协万源县委员会副主席、党组书记,1988年退休。在此期间,佐理县政,思虑缜密,措施得力可行,不愧人称“好参谋”,显现了他过人的聪慧和善谋才能;主持平反,落实政策,表现出人性关怀品德和胆略;重建档案科技管理,清理“文革”损毁档案,抢救历史文化档案,建设档案局馆场地,为档案事业发展奠立基础;建议魔芋生产产业化,主持全县魔芋产业发展,研发魔芋加工机械,开展与西南农业大学的魔芋科研攻关,为农村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门路,农民群众说,赚了魔芋钱,莫忘赵世贤。因此,农民群众称之为“我们的魔芋司令员”。主持政协工作,始终高举爱国、团结“两面旗帜”,坚持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组织建言献策,服务县域大局。退休之后,正如原四川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杨超亲笔为世贤题书的那样:“老骥伏??,志在千里”,仍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继续带领乡亲栽培魔芋,组织魔芋深加工,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1999年7月,因病谢世,享年73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