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艺 明末清初,表演者常年活跃于城乡茶楼。县内流传圣谕、说春、花鼓、钱棍、金钱板、莲花闹等曲艺;清代中期更为兴盛,庙会、帮会兴起,民众自发筹办曲艺团体,最盛行的万源川帮办“钱棍”,湖北黄帮办“龙船”,江西会馆办“车灯”,湖南会馆办“花灯”,大竹河(今大竹镇)成立“鸣春阁”业余剧社,除经常在当地演出外,还到毗邻县市进行交流。民国十一年(1932年),大竹河成立“大竹河竹琴会”,专人研究竹琴技法及演唱技巧,且广为流传。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万源县民众教育馆专设茶馆,组织艺人讲评书、打竹琴、金钱板。庙沟乡(今建制撤,并入太平镇)詹金林赴成都演唱竹琴闻名蓉城。1952年,万源县成立专业曲艺组。1954年,万源县成立川剧团,将曲艺由民间搬上舞台,不但继承原有的曲艺种类,还引进四川清音、盘子、方言诗、谐剧、相声、三句半等大量曲艺新内容。 1986年,县文化馆成立曲艺组,举办曲艺调演活动和培训班,创作出故事《古树洪钟》(陈言观作)、《恶果自食》(唐功寿作)、《李家俊雪夜入虎穴》(马知方作)、《李家俊千里买枪》(王永清、彭万洲作);快板《万源保卫战大捷》(杜克操作);清音《巴山少年罗丛林》(彭万州词,王克纯曲)、《月夜》《王大娘赶场》(彭万洲作);相声《火师傅》(唐功寿作);方言诗《张大嫂得孙》(陈良位作);四川盘子《巴山并蒂莲》(彭万州词 ,王克纯曲)等一大批曲艺节目参加省、地调演。1987年,儿童相声《大海妈妈》(彭万洲作)发表于《幼芽》杂志。1988年,谐剧《请勿随地吐痰》(马知方编剧,胡洪德导演)参加达县地区“巴山书会”表演,获三等奖。1991年,县文化馆编成《万源县曲艺志》,收集曲艺作品366件。1992年,方言《刘湘自叹》(胡洪德编导)获达县地区“巴山书会”三等奖。清音《建行颂》(王克纯曲)获达县地区表演奖。1990-2005年,万源曲艺零星散落于城区街道和乡村,少数艺人偶尔在传统节日表演,自娱自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